近日,“车圈恒大”这一话题在舆论界引起广泛关注,资本市场因此出现连续震荡,汽车股集体下跌。恒大的问题主要在于其“高负债、高周转、高风险”的扩张模式,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汽车行业是否存在类似现象?这种论调能否作为行业洞察?
从可收集到的上市整车公司公开财务数据来看,可以一窥当前中国主流车企的运营状况。
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上市公司运营健康状况的常用指标之一。根据2024年和2025年一季度财报,高负债是汽车产业的典型特征。这是否说明汽车行业已经存在较大风险?
业内专家指出,汽车制造行业属于重资产行业,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建厂、购置设备、研发新技术,尤其是在加速向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所需的投资更是天文数字。
以大众集团为例,近几年其在转型方面持续投入巨额资金。今年3月,大众推出了2025-2029年的1700亿欧元新计划,主要用于推动新产品研发、加强电池业务和完善纯电动车型平台等。福特汽车的高负债也被认为是其为电气化转型付出的昂贵学费。
同样地,国内车企也在加大研发投入。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比亚迪研发费用为142.2亿元,同比增长34%;吉利控股研发费用65.6亿元,同比增长12%。企业在研发上的高投入是负债率走高的原因之一。但当企业渡过高强度研发周期,前期研发的技术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研发就会转化为收入和利润,进而降低负债率。
从多年的财报数据变化看,国内车企已经进入了“研发高、发展优”的良性循环,资产负债率普遍呈现下降趋势。在2025年一季度公布了资产负债率的六家车企中,资产负债率均显示下降,其中赛力斯一季度降幅超过10%,比亚迪近半年下降7%。
虽然汽车企业普遍有着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但负债结构才是关键。从负债结构看,中国主流汽车企业较少采用杠杆式负债。国际车企的有息负债占比偏高,丰田汽车有息负债约占总负债的68%,福特有息负债占总负债的66%,这意味着这些国际车企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而国内车企的偿债压力相对较小,有息负债在总负债中的占比在合理范围内,最高的一家企业为22%,比亚迪为5%。
国内外车企不同的负债结构反映了驱动企业资金流的机制模式不同:国外车企更擅长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周转,中国车企则更擅长从上下游合作的供应链上完成资金周转。不论哪种模式,都难以与跨行业的恒大直接类比,后者是典型的高息负债驱动模式。据称,恒大暴雷前总负债1.95万亿元,其中高息贷款、理财产品等有息负债占比超70%,且存在挪用预售资金、违规质押等操作。恒大的债务本质上是“投机性杠杆”,用于土地储备和短期扩张,缺乏可持续性。
从产业链上看,影响供应链资金流的核心指标是应付账款(未到期的供应商货款)及账期。根据Wind数据,在公布了应付账款占营收比例的企业中,蔚来这一指标为52%,奇瑞为49%,吉利控股为32%,比亚迪为31%。在向上游供应商付款的平均周期指标中,蔚来为195天,奇瑞为143天,吉利控股为127天,比亚迪为127天。
聚焦国内头部车企可以看出,高研发投入的企业往往能带来技术突破,在竞争中依然维持销量增长,并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上实现正增长。而仅重视营销、弱研发的企业经营情况则明显增长乏力。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竞争依旧激烈,但从主流上市车企的财报数据来看,不论是资产负债率、负债结构、供应链账期,还是营收和盈利能力,这些指标远未达到失控风险,更不存在所谓的“恒大式暴雷”危机。
在中国汽车加速发展、逐渐走向世界的当下,“车圈恒大”论值得警惕。作为汽车行业的参与者,尤其是占据产业链话语主导权的整车企业,与其坐而论道唱衰行业,不如回归技术、产品本身,抓住产业智电转型的窗口期,为消费者创造更大价值,为中国汽车产业壮大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