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日在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二手烟,其实是一种霸凌》的文章,强调公共场所吸烟不仅侵犯了非吸烟者的权益,还对公共环境和个人健康构成威胁。这一话题迅速登上深圳同城热搜榜首,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
深圳在控烟方面一直走在前列,被誉为“全国烟味最淡”的城市之一,“无烟深圳”逐渐成为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早在1998年,深圳就出台了控烟条例,但因缺乏操作性而未见成效。2010年,深圳重启《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修订工作,2014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规定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及公共交通工具内全面禁烟。该条例建立了以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为主导的联合控烟制度,动员全社会参与,为推动“健康融入万策”提供了宝贵经验。2019年,条例再次修订,将公交站台、地铁出入口及电子烟纳入禁烟范围,进一步强化了控烟力度。
在严格的控烟法规指引下,深圳持续开展控烟执法行动,2024年全市15岁及以上人群的吸烟率降至17.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马丁·泰勒称赞《深圳经济特区控烟条例》完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条约》的要求,修正后的版本更彰显了深圳与时俱进的精神,为公众提供了更有力的保护。
十多年来,深圳控烟执法创下多个国内“首个”,如首张针对向未成年人售烟的罚单、首张针对网吧控烟不力的罚单等。然而,部分禁烟场所仍存在违法吸烟现象。为此,深圳开始探索制度化、垂直化控烟,分类建设无烟场所,从党政机关到学校、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推进。今年6月1日,深圳发布了全国首个无烟场所建设地方标准,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为系统性推进“无烟深圳”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与此同时,深圳不断完善戒烟服务,多家公立医院开设戒烟门诊,为吸烟者提供心理和药物支持。从2022年5月起,深圳的戒烟支持网络扩展至社区,社康机构增设戒烟服务模块,主动询问吸烟史并对吸烟者进行简短干预。研究表明,在2014年版《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施行的最初2.7年内,急性心梗、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分别下降了6%、6%和7%,显著减少了相关病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