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的国防预算中,美国国防部决定优先研发空军的第六代战斗机F-47,该项目获得35亿美元的拨款。相比之下,海军的第六代战斗机FA-XX只得到象征性的7400万美元拨款,实际上被搁置。据报道,FA-XX原先获得拨款中的5亿美元也将被转给F-47项目。
在中国南北六代双飞的情况下,美国的这一决策尤为引人注目。美国在五代机时代曾领先,但由于决策错误和经济现实,其优势逐渐丧失。美国人认为F-22“太过先进,不需多造”,而F-35希望通过规模经济和风险控制降低成本,结果却成为过去20年里“最有故事”的战斗机。美国海军甚至没有专用的五代舰载空优战斗机,F-35C只能作为舰载战轰使用。
另一方面,中国歼-20出乎意料地出现,并在东海上空对美国F-35A进行“骑脖围观”。歼-35不仅隐身,还计划上舰,将成为世界上第一种五代舰载空优战斗机。中国南北六代机的试飞强度显示了其技术成熟度,尽管具体服役时间尚不确定,但中国在战斗机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无疑让美国感到不安。
歼-20的产量已超过300架,并进入第二代生产阶段。初期量产型存在一些遗憾,但随着国产涡扇15发动机和氮化镓有源电扫雷达的就绪,全规格歼-20得以问世。双座型歼-20S更是进一步融合了战斗机和指挥控制节点的功能,实现了五代半的能力。
歼-35的设计避开了F-35的问题,得益于歼-20的技术转移和先进电弹技术,可能对F-35形成可观的优势。这不仅对美国海军造成巨大压力,也对美国及其盟国空军构成威胁,因为F-22数量有限,还需应对来自歼-20的压力。
F-35自身也有诸多问题,包括设计上的短板、升级需求和战备率问题。F-35是一种高度软件化的战斗机,预留了大量升级空间。当前升级目标是Block 4,要求安装氮化镓主动电扫雷达、增强电子战系统,并提供更多武器选择。然而,Block 4的研发严重拖延,超过预算,且美国空军仍未签收。
F-35采用“开放架构”,可以容易地插接新的硬件和软件,但再开放的架构也受限于基本IT架构。新下线的F-35需要达到TR3标准才能运行Block 4,但实际上这些飞机并未达到这个标准,导致美国空军在2024年几乎全年拒绝接收新下线F-35。较老的F-35无法升级到TR3,只能用于训练,不再用于作战。
F-35的战备率也是个问题,备件短缺与美国工业基础流失有关。为了减少“浪费”,军队选择向零库存模式靠拢,希望产能刚好等于或略低于需求。然而,这种做法在高峰期会导致产能不足,影响战备率。
供应链对中国产品的依赖也是一个问题。美国军工供应链一级供应商中,美国公司只占37%,盟国公司占35%,中国公司占9%。美国正在极力推行供应链“去中国化”,但这对军工产能和效率影响很大。
目前,整个F-35A/B/C机队的平均机龄只有4.34年,但任务出动率远低于要求。新预算中,美国空军的F-35A订购量从44架降至24架,海军从17架降至12架,陆战队从13架降至11架。相关经费重点转向完成升级和提高战备率。
面对这一局面,美国空军和海军都急需六代机以恢复领先或至少补上差距。然而,F-47的部分关键技术最终可能用于FA-XX,但F-47直接改型成为空海通用战斗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美国航空工业已经支撑不起同步研发复数型号全新战斗机,因此优先推进F-47并暂缓FA-XX可能是基于对未来战争的微妙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