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申明下,这篇只是我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推测,就当看着玩儿。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时髦的穿搭,都是十几、二十、甚至是三四十年前杂志里的老图:
你会发现很多最近新流行起来的单品,可能在我们祖母辈时,就已经存在了。
好像每过若干年,那些“过时”的单品又会重新流行起来,即使可能在材质、工艺、印染等细节上,用了更先进的技术,然而款式却依然和以前的一模一样,而这样的设计叫作“复古”。
久而久之,甚至给人一种“时尚”就是“复古”,“复古”就是“时尚”的错觉。
而每当聊起相关话题,也总会被人拿出那句很经典的总结来感慨一番:“时尚就是轮回。”
但是,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时尚的形式与服饰的款式,总是在“复古”中“轮回”,就没有“创新”呢?
对此我也查了很多资料,却只得到一大堆答非所问、顾左右而言他的东西。
直到最近,我突然想通了,之前在《 为什么你会怀疑自己的衣品和穿搭的风格?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聊聊... 》已经提到过一部分:
我个人所理解的,在穿衣服这件事上,最初最初的目的肯定是为了适应环境与生存;而在生存中,人类会产生合作与竞争,如果无法通过外貌的形态识别是合作者还是竞争者,那么通过穿戴作为记号区分敌友就顺其自然;
接着,各群体的内部,会慢慢产生劳动的分配与各种约定好的制度,为了适应不同的劳动,配备的衣着装备肯定就不同;为了区别制度中的前后或高低 ,穿着上肯定又会做出一些变化。。。
顺着这个思路,我就继续想下去了……
我想:
既然衣着是为了适应生存与劳动、那么,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就会开拓新的“生存环境”、并随之出现新的劳动方式、那必然也需要匹配更适应新型劳动的衣着装备了——— 而这不就是,“新款式”的诞生吗???
就比如:夏天的时候你不会想买棉衣,因为气温很高,但一旦入冬、气温降到零下,你就会迫切需要保暖装备、就会想买棉衣了。
如果不是为了在矿坑里干活时方便利索点,裤子也就没必要加上个背心式的背带,也就不会有到现在都依然受追捧的工装背带裤;
如果不是为了提高在战壕里的生存率,军衣也没必要用防水防风的面料、胸前还要带挡布遮盖的设计,也就不会有现在最常见版型的风衣;
如果不是为了战机在高空飞行、需要兼顾保暖与轻便,也就不会有现在年轻人酷爱的飞行夹克。
。。。。。。
相关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世界就像一个相对凝固的水晶球,各族人类都生存在各自的土地上、穿着适应着各自环境、劳动、与制度的装备。
大航海不仅发展了船舶相关的元素和文化,也促使了不同文明间的交融。
后来,瓦特改良了蒸汽机、继而出现了蒸汽船与蒸汽火车,这不仅增加了劳动的方式、需要适应新型工种的装备、还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再度强化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会出现更便于旅行的轻便着装和鞋履。。。
继续想下去,我们还可以想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什么新技术、开拓了怎样的新环境、造就了什么新工种,然后出现了什么新款式的服装、为了去适应那些新劳动。。。
而再后来,和平年代时迷茫的年轻人搞摇滚、玩朋克、把愤怒与激情附着在叛逆与打破传统上,却也刮成了文化与风潮;
但接着,是电音、电游、年轻的偶像、二次元。。。年轻人们被塞上精神奶头乐,娱乐至上,从此,时尚似乎也就,停滞在了二零某几年?
我想从后来的潮流中再找寻些新鲜的形式与热情,然而时尚开始每一年都在“复古”。
我这样写,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
因为写到这里,我已经有点不知要如何精确表达自己的感触了。
人类的科技看似猛进,然而我们穿的衣服,却依然是几十年前、甚至是一百年前的款式——— 因为没有新型劳动的出现、所以也就不需要新的、去与之匹配的“穿戴类装备”出现。
近十几年里,唯一可以与人类衣着“地位”持平的,或许可能只有智能手机了。。。因为你没个智能手机,压根儿就无法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生存。。。
越来越多的劳动,都转化到了动动手指划屏幕与敲键盘上,完全不关衣服的事情,也就不会有为了适配劳动去革新款式的必要了———那自然就只能不断“复古”不停在形式上“轮回”了吧。。。
我不由地想到了《三体》里的剧情:
人类的科学被“智子”锁死后,基础科学的发展早已停滞,后来高速发展的,只是对之前科学研究结果的应用罢了。。。
再对应到此刻的现实世界,我们一起好好想想,似乎我们现在生活中各种看起来高科技的东西,即使是手机、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甚至是通信、航天之类的,好像也确实都是几十年前、甚至是一百年前的科学探索成果,只不过现在被我们运用的更溜了而已。。。
好像有点细思极恐了。
.END.
你可能感兴趣▼
这种风格昙花一现,仿佛纷乱中的平行世界
从“风格”,聊聊如何培养“审美力”。
我们现在喜欢的那些风格,曾经都是被狠狠嘲笑过。
我似乎有点理解,为什么港风美人那么美了
为什么懂了很多技巧,却还是穿搭学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