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S(Universal Control System)是下一代革命性通用控制系统。它以 “云 - 网 - 端” 极简架构,以及软件定义、全数字化、云原生等特性,号称颠覆了应用近 50 年的传统 DCS 技术架构。具体介绍如下:
- 架构组成:
- 控制数据中心:相当于 UCS 的大脑,采用通用的 IT 基础设施和成熟的云技术部署,基于私有云存放于本地。装有云实时操作系统 NyxOS,可提供安全可靠的实时控制任务运行环境,能根据需求自动调整资源规模和容量,且通过冗余和分布式部署确保高可用性和容错性。
- 全光工业网络:控制数据中心和现场设备之间全部用光纤连接,现场数据以 10Gbps 速度和并行冗余方式直达控制数据中心,可节省 80% 以上的电缆和空间,打造极简网络架构。
- 现场智能设备:是 UCS 的传感器、执行器、现场仪表部分。采用基于 Ethernet - APL 的现场连接技术,支持 2 区本安防爆的现场连接箱和 APL 模组,实现仪表 IP 化,通信速率提升 100 倍以上。
- 技术特点:
- 软件定义:可对代码进行实时修改以优化系统表现,打破了传统物理控制器、I/O 模块与机柜群的桎梏,突破了传统 DCS 封闭专用、层级僵化、算力有限的束缚。
- 全数字化:用光纤代替传统电缆,支持现场数据高速直达控制数据中心,叠加极简的网络架构,降低电缆成本 80% 以上,节约空间成本 90% 以上。
- 云原生:以云实时操作系统 NyxOS 为基础,能根据需求弹性配置资源规模和容量,构建高实时、高可靠、高安全的实时控制任务运行环境,还可缩短约 50% 建设周期,实现降本增效。
- 优势与价值:
- 降低成本:极简架构使机柜室空间减少 90%、线缆成本下降 80%,建设周期缩短 50%。
- 融合新技术:基于私有云部署的控制数据中心,便于引入 AI 等最新 IT 技术。例如 Nyx 已实现基于强化学习的控制回路优化功能 AI - PID,以及 AI 辅助编程等功能。
- 开放通用:实现了软硬件解耦,软件系统无需根据硬件专门定制开发,可使用 IT 人员常用的编程语言,降低了开发和运维难度,符合 IT/OT 技术加速融合的趋势。
- 安全特性:UCS 采用零信任安全框架,所有数据访问都要经过身份验证、授权和持续验证,改变了传统的纵深防御策略,借助通用 IT 基础设施,让零信任技术得以在工业控制系统中应用。
UCS(Universal Control System)与传统 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相比,在架构、成本、技术融合、安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以下是具体对比分析:
一、架构设计:从 “层级割裂” 到 “云化极简”
维度 | 传统 DCS | UCS |
---|---|---|
硬件架构 | 采用分布式架构,依赖大量物理控制器、I/O 模块和机柜,层级僵化(如现场控制层、监控层等),部署复杂。 | 采用 “云 - 网 - 端” 极简架构: - 控制数据中心:基于私有云部署,用通用服务器替代传统控制器,算力可弹性扩展; - 全光工业网络:光纤替代铜缆,现场数据高速直达云端,减少 80% 以上电缆; - 现场智能设备:支持 Ethernet-APL 协议,仪表 IP 化,通信速率提升 100 倍。 |
空间占用 | 需要独立机柜室,占用大量空间(如百台级机柜)。 | 控制数据中心集中部署,机柜数量减少 90%,空间成本大幅降低。 |
系统扩展性 | 硬件模块需逐个配置,扩展时需物理增加设备,灵活性低。 | 基于云原生技术,资源可按需动态分配(如 CPU/GPU 算力),支持大规模节点无缝扩展。 |
二、成本效益:从 “高投入” 到 “全周期降本”
维度 | 传统 DCS | UCS |
---|---|---|
硬件成本 | 依赖专用控制器、I/O 模块和铜缆,硬件采购成本高(如单套系统电缆成本占比可达 30% 以上)。 | - 通用 IT 硬件替代专用设备,成本下降 50% 以上; - 光纤替代铜缆,电缆成本降低 80%; - 机柜空间减少 90%,基建成本显著降低。 |
建设周期 | 需现场布线、机柜安装和多层级调试,大型项目建设周期通常为 12-18 个月。 | 全光网络即插即用,云化系统预集成部署,建设周期缩短 50%(如大型项目可压缩至 6-9 个月)。 |
运维成本 | 硬件分散,需专业团队定期巡检维护,故障排查依赖人工,维护成本高。 | - 云端集中监控与诊断,支持远程运维和固件在线升级; - AI 驱动的预测性维护(如故障预警),运维效率提升 30% 以上。 |
三、技术融合:从 “封闭专用” 到 “AI 原生”
维度 | 传统 DCS | UCS |
---|---|---|
算力与 AI 支持 | 基于 ARM 芯片,算力有限,难以运行复杂 AI 算法(如实时优化、大模型推理)。 | - 采用高性能 CPU/GPU 服务器,算力提升 10-100 倍,支持 AI 算法实时运行; - 原生集成流程工业时序大模型 TPT,可实现控制回路优化(如 AI-PID)、工艺参数预测等功能。 |
软件定义能力 | 软件与硬件强绑定,功能固化,需定制开发才能升级(如新增控制策略需修改底层代码)。 | - 软件定义架构(SDCS)支持代码实时修改和功能热部署,如通过 AI 算法动态优化控制逻辑; - 支持 IT 标准编程语言(如 Python),降低开发门槛,加速创新迭代。 |
IT/OT 融合 | 采用专用通信协议(如 Modbus),与 IT 系统对接需额外网关,数据孤岛问题突出。 | - 基于 Ethernet-APL 和 OPC UA 标准,支持 IT/OT 数据无缝融合; - 云平台直接对接工业互联网、MES 等系统,实现 “生产 - 管理” 一体化。 |
四、安全与可靠性:从 “被动防御” 到 “零信任体系”
维度 | 传统 DCS | UCS |
---|---|---|
安全架构 | 依赖防火墙、入侵检测等传统边界防御,对内部威胁缺乏有效管控。 | 采用零信任安全框架: - 所有访问需身份验证、授权和持续监控(如设备指纹、动态令牌); - 数据传输全程加密(AES-256),防止中间人攻击。 |
可靠性 | 分布式架构通过硬件冗余(如双控制器)保障可靠性,但单点故障仍可能导致局部失控。 | - 云端分布式冗余部署,支持跨节点故障切换,系统可用性达 99.999%; - 实时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降低数据丢失风险。 |
五、典型场景对比
应用场景 | 传统 DCS 表现 | UCS 优势体现 |
---|---|---|
大型炼油 / 化工装置 | 需部署数百面机柜,电缆长度达数十公里,施工难度大;AI 优化需外接独立服务器,延迟高。 | - 单套系统仅需 1-2 面机柜,光纤布线量减少 90%; - AI 算法直接运行于控制数据中心,实时优化反应釜温度、压力等参数,能耗降低 5-10%。 |
跨国企业全球工厂管理 | 各厂区系统独立部署,数据难以实时同步,集团级管控需人工汇总报表。 | - 云端统一管理全球工厂,实时数据秒级同步; - 支持多语言、多时区协同,集团层可直接调用 AI 大模型分析全链条生产数据。 |
老旧系统升级改造 | 需停产更换硬件,兼容性问题可能导致生产中断(如旧协议无法适配新设备)。 | - 支持 “利旧” 改造,旧设备通过边缘网关接入全光网络; - 软件升级无需停工业务,支持灰度发布和回滚机制。 |
UCS 能引领工业控制进入 “云智时代”吗?
UCS 通过架构重构、算力升级、安全革新,解决了传统 DCS 在智能化时代的核心痛点,其优势不仅体现在成本与效率的提升,更在于为工业 AI、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提供了落地载体。随着流程工业向 “少人化、自主化” 转型,UCS 有望成为下一代工业控制系统的标准范式,推动全球工业从 “自动化” 向 “智能化” 跨越。
私有云 UCS(Universal Control System)与私有云 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有什么区别?
- 架构设计理念
- 私有云 UCS5:采用 “云 - 网 - 端” 极简架构,强调软件定义、全数字化和云原生。控制数据中心是核心,基于通用 IT 基础设施和云技术,运行云实时操作系统 NyxOS,旨在提供灵活可伸缩的算力,打破传统 DCS 封闭专用、层级僵化的架构限制。
- 私有云 SCADA:通常基于分布式架构,由下位机(如 RTU、PLC 等)、上位机(HMI、计算机等)和通信网络组成。设计理念侧重于对远程设备的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通过网络将现场设备数据传输到中央控制系统进行处理和显示1。
- 软件部署方式
- 私有云 UCS5:控制数据中心以私有云形式部署在本地,利用云技术优势的同时,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实时性和可靠性,可根据需求自动调整资源规模和容量,实现弹性算力供给。
- 私有云 SCADA:可部署于局域网内的私有云服务器,通常采用客户机 / 服务器(C/S)或浏览器 / 服务器(B/S)架构。C/S 架构中服务器配备大型数据库系统,客户端和服务器以 “请求 - 响应” 方式通信;B/S 架构则将核心功能集中在 Web 服务器上,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简化了客户端维护。
- 功能实现重点
- 私有云 UCS5:聚焦工业生产过程的实时控制和优化,融合 AI 技术,如通过 GPU 赋能的控制引擎实现组态自动生成、AI 融合 PID 等功能。其控制数据中心负责程序运行、数据处理分析和控制管理等任务,可对现场设备进行精准控制。
- 私有云 SCADA:主要功能是数据采集、远程监控和基本的数据处理分析。上位机通过网络从下位机采集数据,实现远程监视、控制功能,并进行报警处理、数据存储等,侧重于为操作人员提供设备运行状态信息,以便及时做出决策。
- 系统开放性与扩展性
- 私有云 UCS5:实现了软硬件解耦,软件无需依赖特定硬件,可使用 IT 人员常用编程语言开发,开放性高。支持生态伙伴基于通用平台开发云原生 APP,便于与其他工业软件和系统集成,扩展性良好,能适应工业企业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 私有云 SCADA:具有一定开放性,支持多种设备接入和数据格式。但其扩展性更多体现在接入设备数量和用户数量的增加,以及通过标准通信协议与其他系统进行有限集成,与复杂工业系统深度集成时可能受限于供应商提供的接口和功能。
- 安全机制
- 私有云 UCS5:采用零信任安全框架,对所有访问进行严格的身份验证、授权和持续验证,数据传输全程加密,从架构层面保障系统安全,有效防止非法入侵,适合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工业控制场景。
- 私有云 SCADA:安全机制主要依赖于私有云服务器自身的安全防护措施,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等。虽然也能保障一定的安全性,但在面对针对工业控制领域的高级威胁时,防护能力可能相对较弱,不如 UCS 的零信任架构全面和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