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明天就是情人节了,但是今天朋友圈,微博都流传出来"中央关于禁止过洋节的通告",看起来还像模像样的。
而且,每一个都还有网页链接,有根有据的,并且是新华社电,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情人节到底能不能过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曲解文件,生搬硬套
发布这些消息的都是些山寨自媒体,他们打着《人民日报》、《今日头条》的牌子,官方公众号里根本找不到,属于拉大旗作虎皮。文章有的是2016年的,有2017年的,都2019了,还转发旧热点?
这些信誓旦旦的谣言,依据的是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然后对该《意见》进行歪曲理解和错误解读。
其实,《意见》是2017年1月下旬出台的,至今快有两年了,意见里并没有“禁止过洋节”的明文规定。
《意见》第12条的原文表述是:“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里面没有一句提到要抵制洋节,反而在《意见》第2条中提到:“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第3条中提到:“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意见》整篇都没有出现“禁止……”、“坚决打击……”、“严厉惩处……”之类字眼。
从中可以看到,通篇贯穿的都是原则、方向性的指引和要求,没有公权力要强力干预的意思在里面。
在这里还要友情提示一下:按照《刑法》第二百八十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我国宪法第36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该条款是对宗教信仰自由的一般性规定。
第36条第2款中又进一步规定:“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够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文化,必然是包容并蓄,互融互通。文明需要交流才能弘扬,接受别人才能被别人接受。
一些洋节早已在我们的土地上扎了根,好比洋妞娶回家就变成了中国媳妇。比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母亲节、父亲节、元旦、双休日等等,都是正宗的洋节。现在我们都差点忘了它有洋血统了。
如果要禁情人节,是不是该把这些节日都一起禁了?
抵制情人节,是不是先把英语课取消了?
警惕谣言,理性爱国
再比如之前你可以听过这样的言论:
去肯德基、麦当劳吃饭一定要记得要发票,肯德基、麦当劳每年在中国因为我们都不习惯要发票的原因而掠走将近20亿元的税收。
看到这个说法,你肯定会将发票和纳税进行了必然联系,不要发票就不用纳税的意思,然后就加上“爱国”,你就又愤怒了。
但其实,对于肯德基和麦当劳这样的大企业,我国采取的是查账收税的方式,什么意思呢。
就是例如肯德基和麦当劳这样的企业,他们的收银系统和财务软件都是在税务机关备案的。
就你平常去肯德基看到他们打印你购买的炸鸡和可乐的时候,税额的多少都已经备案了。
税务机关随时都可以通过查询收银系统和软件来进行核查,按照实际发生的销售收入就可以收取税费了。
对于查账收税的方式,你开不开发票,税费都一清二楚,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因果关系。
当然,你想要发票也没啥问题啊,也就是多了一张纸而已。。。
这些打着爱国旗号的谣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骗赞吸引人眼球。
但他们没有想到,这么做其实就是在伤害自己的祖国,这种谣言在某种程度上对不明真相的人造成误导。
如果过个洋节就害怕五千年的传统被侵蚀,有点风吹草动就害怕被颠覆被削弱,也太小看我们传统文化的稳固性了。
说到底,除了另有企图,就是这种人怀有小国寡民心态,鼠目寸光,缺乏大格局,缺乏文化自信。
对大多数人来说,不管是平安夜,圣诞节,情人节,就是给自己一个购物的理由,放松的机会,表白的契机。
年轻人在一起谈论的话题,玩乐的借口,也让自己生活多一点仪式感罢了。
所以,放心的过情人节吧,别让这种奇葩的谣言毁了你的好心情。
(声明:文中部分图片选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