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视频里所展示的那本摄影集,叫做《1990年代北京》,作者叫北井一夫,是一个喜欢中国,尤其喜欢北京的纪实摄影师。
这份对北京的情愫,和他自己的出身有关系。读者们可能看过一部孙俪演的电视剧,叫做《小姨多鹤》,讲的是一个日本侵华期间出生在东北的日本女孩如何被中国人救助、接纳、最终在中日建交后回到日本的故事。和多鹤一样,抗日战争时期,北井的父亲被日本政府派到当时还属于伪满洲国的鞍山铁厂工作,1944年,北井在此出生,日本战败后他们被遣回日本。
△北井一夫
北井的母亲曾经到北平游览过很多次,并对北平的胡同和四合院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她常常告诉北井,说北平是令她一生难忘的城市,“人走在街上就跟走在梦里似的”。
△天安门广场,1973年
因为这份机缘,1972年中日建交后,北井立刻来到了北京并拍摄了大量胶片摄影作品,北京这个以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错综复杂的胡同和路旁古老的街树为符号的城市,和北井母亲的讲述几乎重叠。北井在自述中写道:“北京是如此典雅,但身为一个侵略者的儿子,我的心情复杂,无法平静。”
△北京双桥中古人民公社,1973 年
20年后,北井再次来到北京,除了王府井街头多了家麦当劳之外,此时的北京仍然如70年代一样平静和安逸。
△东城区大佛寺东街,1998年
北井镜头中的90年代北京很日常化,透着一股子老北京寻常巷陌的油烟味。与同时期拍摄过北京的马克·吕布等西方摄影家明显不同的是,北井的照片没有刻意去捕捉戏剧性的瞬间,他的镜头中有时是无人的静物,有时是人在街头闲谈,好像一下子就浸到了老北京散乱的生活中间。90年代的北京人在照片中显露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笑,和专注于某件事的神情。
△东城区隆福寺街,1998年
但北井的这种感觉并没有再持续多久。90年代,一个火热的周期开始了,高增长的经济迅速席卷了这座城市,社会上已暗潮汹涌,转型动力正蓄势待发,用北井自己的话说,简直“像日本七十年代的高增长和八十年代的泡沫突然间一块儿到来似的”。
△崇文区红桥,1998年
曾几何时令北井与母亲迷恋不已的梦中古都,开始了自己迅速的蜕变。后来的结果,正如我们所目睹的那样,以平均每年消失600条胡同的加速度,北京成了一座新城,“老北京”某些特有的东西开始褪去。
△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999年
于是北井的这本90年代摄影集,就成了北京市民最后一段清闲生活的见证。
△东城区交道口北六条,1997年
离《1990年代北京》完成的时间不远,2001年底,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北岛回到阔别十三载的故土,他在《城门开》一书中写道:“即使再有心理准备,也还是没想到,北京已面目皆非,难以辨认,对我来说完全是个陌生的城市。我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
△西城区鸦儿胡同,1997年
对渐行渐远的“老北京”来说,北井为北京人留下的这个摄影集,大约也不失为一次深情的回望,一曲萦回的挽歌吧。
文章转自:正阳书局砖读空间
小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