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只办婚礼不领证”,成了一部分年轻人绕开传统婚姻模式的全新赛道。
9年爱情长跑的李晴,典型代表之一,精于权衡之道。恋爱第四年,两家买婚房,男友征信“翻车”,房子落在李晴名下,立马协议约定分手后房产归属。不生孩子、忌讳领证、恐惧家庭束缚,“爱情可以自由,婚姻别套我脖子”——李晴做到了原则硬气。同时,婚礼成了满足父母、让亲戚朋友“有台阶下”的象征性仪式。选个看着就不正经的动画IP布景,洛丽塔裙出场,主持人祝福不是“百年好合”,而是“早日暴富”——仪式这事儿,整得像极了庆功趴。

其实,网络上千千万万个“只婚不证”的案例,都有一大堆热评支持,29岁的邱瑞同样站了队。父母用“退休前最后操心”软磨硬泡,40万盛宴两地宴请,“流程感”全给足。但你以为戏就此落幕?并没有。邱瑞压根没想领证,经济独立才是真底气,男友条件一变,分分钟重新考量。说白了,邱瑞视婚证如可选配件,恋爱收得住,证能缓则缓,反正应付父母也不打折扣。
更有趣的是谈到家务与责任,邱瑞就直击要害:“要我管你打游戏?那我请假当妈吗?”男友裸辞成导火索,重压全落在自己肩膀,“你现在还有什么资源吸引我去民政局?”该幽默时绝不嘴软,“养孩子跟谁姓”都能谈成筹码交易。听起来酷毙了,对方却是真头疼,一拖再拖,最后搞成“不领证一族”。

在实际生活里,这批年轻人理性到让长辈挠头。“严肃点讲,没结婚证还不是两个人搭伙过日子?你走你的独木桥,我走我的阳关道。”现代人更看重关系稳定与自我空间,领证的意义甚至被放到第三顺位之后。有人搜遍全网,“领证的唯一好处:离婚还能分财产。”但对陈曦君这样的高收入女青年来说,她想掏自己腰包,还怕平分出去反亏本。更何况,领证后真出轨或者闹幺蛾子,哪有影视剧里那么简单能拿走赔偿金?现实里冷冰冰的。
当然,也有人耿直到爆,直接建议“要不去领个假证吧!”调侃背后,是对制度捆绑式婚姻的天然警惕。这代人的底气从“无证上阵”开始。家里催婚?“我这场婚礼人越少越开心,场面小一点,麻烦少一点。”至于催生,干脆甩给对象解决,自己懒得理会。
让父母彻底放心显然不可能,“你们俩收入稳定,为什么不生小孩?”——邱瑞一边阳奉阴违,一边盘算着一胎就跟自己姓。“真怀孕了,户口栏写我名,经济实力自己顶!”至于未来要不要再领证,那得看男友后续表现,好处够不够交换。反正脑回路清奇,招招都讲条件,试问哪个传统丈母娘不急眼?
观念的转折发生在每一个为现实琐事焦虑又跳脱的瞬间。不领证究竟损失几何?李晴快刀斩乱麻:法律层面分明,债务你欠你的,至少房贷合同找不到我。至于说“不领证更容易出轨”,她摆事实讲道理:真出轨还不如早点散,谁也不浪费时间。只要账算清楚,证上不上都能活得漂亮。

换一种角度,这帮人几乎用尽一切方式,把“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按部就班”的人生浓缩出来。他们跃过了父母的疑惑、社会的侧目、亲友的花式盘问,自带“随时准备单飞”的坦荡。婚姻不成枷锁,仪式不过借「派对」名义给家长交份答卷。接下来,就这么谈一辈子恋爱、相互陪跑,也许才是最优解。
但话说回来,谁说只办婚礼不领证就敢保证一世安稳?所谓“自由”,可能只是多了一张延期兑奖的彩票。未来如何,有时候不如抛硬币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