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名家周东亮
戏曲人生的三重境界
锡剧作为戏曲大省江苏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旧称滩簧,
起源于清朝时期的无锡、常州、苏州一带,
曲调优雅抒情,
生活气息浓厚,
别具江南水乡风韵。
200 多年来,
婉转悠扬的锡剧以才子佳人的戏居多,
《珍珠塔》《孟丽君》《双珠凤》《玉蜻蜓》等
代代传唱,经久不衰。
一位优秀演员的出现,
专家说他推动了剧种的发展;
观众则亲切地喊他为“锡剧王子”,
他就是锡剧当代的领军人物周东亮。
一、入戏
THE FUTURE IS IN YOUR OWN HANDS
幽幽青石街上,一位父亲骑着自行车带着儿子徐徐驶过,后座上的小孩还在回味着刚才舞台上父亲光彩照人的演出。当时,台下观众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演出结束,观众涌向后台将还没卸妆的父亲围得水泄不通……而看着眼前父亲高大的背影以及随时可能听到他口中偶尔传来的几声锡剧,一颗锡剧的种子悄然种在了自己的心里,暗下决心,将来也要像父亲那样,成为锡剧的角儿。这是周东亮幼时最深刻而又美好的回忆。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珍珠塔》选段
周东亮出身于梨园世家,父亲周林华是江阴当地的锡剧大家,在锡剧界具有重要影响力。周林华的拿手戏很多,如《珍珠塔》就是。他不仅擅长唱大戏,而且有一门特别的技艺,能够随兴地自编自演一段有趣有味的戏曲段子,多年来,他唱的这些小段子在江阴风靡一时,受到了戏曲粉丝们的青睐,其中,《江阴城观灯》《大桥情》等段子仍在江阴票友中传唱。自周东亮3岁起,父亲在闲暇时便常教给他一些锡剧的经典名段,唱得好就奖励一块饼干,唱不好可就挨竹筷子打了。这在父亲眼里是一个陪伴儿子的娱乐项目,周东亮却一板一眼学得认真,因此,吃饼干的时候多,很少会挨打。父亲文武齐全,也会教给周东亮一些武功,尤其是“八卦掌”。这武功的套路虽然与锡剧的功法不同,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基本技能又与锡剧表演有共同之处,尤其锻炼了身体的协调性,练就了健康的体魄,这些都为周东亮的锡剧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次父亲在台上演出,周东亮都会看得格外入迷,也会陷入深思:为什么熟悉的父亲在出将入相之间,能够在帝王将相、神仙凡人等多重人物身份上自由切换?锣鼓响起的那一刻,人是怎么入戏的?这一时期,周东亮除了跟父亲学习练节拍、踩步子、懂四声,更多的就是听父亲讲“形神兼备”,如何在一板一眼中融入戏里,与剧中人物的情感同频共振,抒发悲欢离合。
1985年,16岁的周东亮从江阴市一中毕业,看到了江苏省戏校的招生信息,这让他喜出望外,他兴奋地回家告诉父亲,没想到父亲的脸马上沉了下来,坚决反对他报考。尽管周东亮百般乞求,但只允许当作爱好票戏,不要做专业演员是父亲鲜明的态度。父亲的执拗、自己的执着促使周东亮偷偷报了名,独自一人瞒着家里到了南京参加省戏校的招生考试。
日积月累训练打下的坚实基础使得周东亮顺利通过了考试,他愉快地踏上返程,却在即将进家门的时候犹豫了起来,不知把这个“喜讯”告诉父亲会是什么反应?最终,当他大胆告诉父亲后,没想到父亲买来了一挂爆竹,在老宅的大树下挂了起来,伴随着烟火点燃,声音回绕整个村子。那一刻,周东亮流下了泪水,明白了父亲之所以反对,是觉得唱戏这一行太苦,不想让儿子干这个;而之所以庆祝,是因为自己的艺术有了接班人,为徒弟的成绩感到高兴。“师父”这个词,在周东亮这里完全可以自由拆合,那是真真的师,也是真真的父。
江苏省戏校位于南京秦淮区长白街,1956年建校,曾短暂地与南京艺术学院、南师大音乐美术系合并为江苏省革命文艺学校;1977年,恢复原来的戏校建制。这所学校为江苏和全国培养输送了大批艺术人才,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明星和艺术家,曾培养出倪同芳、石小梅、徐秀芳等戏曲界大家。
进省戏校学习前,父亲叮嘱周东亮,不要对老师请客送礼,这些都是虚的,只有踏踏实实学习,自然会受到认可,也就有饭吃了。周东亮带着父亲的叮嘱,进入省戏校学习后,接触到的、学习到的越来越广泛,眼界越来越开阔,“流派”一词成为他与老师、同学探讨最多的话题,王彬彬、王汉清、刘鸿儒都是大家经常对比、反复学习、为我化用的对象。五年的戏校生涯,父亲一次也没有到南京看过周东亮,但每当周东亮放假回家,父亲则会把一些大戏的精华传授给周东亮,其中包括《珍珠塔》《磐石湾》……
作为戏校学生,周东亮每天都沉浸在这样的思考和实践中,不断地在艺术的世界里与大师交流,体会他们的人生际遇和戏曲中人物的经历,逐渐地将他们的不同身法、腔法,融会贯通地在自己的艺术中得到表现,从而不断形成自己对艺术的见解。1989年,周东亮戏校毕业,进入省锡剧团,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成了一名正式的锡剧演员。
二、脱戏
THE FUTURE IS IN YOUR OWN HANDS
有了省锡剧团这个平台,多年的学习与积累,终于可以与观众见面接受检验了。周东亮带着满腔的热血与豪情,却突然遭遇了市场的寒流。
那一时期,正是戏曲艺术在市场上不景气的阶段,电视机、影碟机成为每个家庭的标配,电视剧、电影、流行歌成为人们追捧的娱乐方式,而戏曲传统的“唱念做打”开始跟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距离。
在剧团没有演出的日子里,有人介绍周东亮回老家江阴的歌舞厅里唱歌,本来对唱歌不感兴趣的周东亮当听说歌舞厅里面天天都人满为患的时候,他想,既然观众不进剧场,那就走进有观众的地方看看。
回到江阴一看,一座小小的县城里竟然有大大小小几十家歌舞厅,周东亮开始走进歌舞厅唱起了年轻人喜欢的流行歌曲。一个是喜怒哀乐的直接表达,一个是讲究含蓄隽永的回味无穷,这种艺术上的突兀感虽然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却也从中受到启迪,为后面剧目创作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周东亮在歌舞厅的演出带来了不低的收入,一个晚上的演出费用竟然是剧团一个月的收入,如果多串几个场子的话,那可以轻松拿到一个“天文数字”。天生的好嗓子,扎实的戏曲功底,使得周东亮可以轻松驾驭各种流行歌曲。随着时间的推移,周东亮在流行歌曲方面的认可度越来越高,“阿东先生”的声名鹊起。
到底是一心唱歌,还是回归本行?这个问题开始让每天从歌厅下班回家在路上的周东亮陷入深思。尽管歌舞厅收入高,但在热烈之中有哀叹,喜乐之后尽悲伤,这是周东亮内心最真切的体会,这是一种戏曲人才有的天然的不知道丢失了什么的感觉。传统之中有戏梦,流行之中有酒歌,酒歌曲罢空荡荡,唯有戏梦情切切,锡剧所赋予周东亮的仿佛庄生化蝶,难分彼此,已成为生活本身的一部分。而此时,父亲更是坚定地认为,戏曲作为美的艺术,终究会回归人们生活中,而这个过程需要从业者去推动、去完成,不是等来的,更不是盼来的。
有了这些感悟和思考,每当从歌舞厅回家之后,周东亮开始陶醉在戏曲之中,大量观摩锡剧大家前辈的碟片,尤其是化彬彬腔为己所用。
王彬彬是常州金坛人,19岁崭露头角,在上海、常州、无锡等地搭班演出;25岁自带戏班,后与锡剧名演员杨企雯、王兰英合作演出,名声大震,主演的锡剧《珍珠塔》历演几十年不衰,乃锡剧最精华之代表作。他很多脍炙人口的优美唱段尤其是《珍珠塔》《双推磨》和《拔兰花》在20世纪下半叶风靡东南地区,其唱片和录音带一直统领市场,销售非常火爆,基本上每户人家都有《珍珠塔》《双推磨》和《拔兰花》录音带。他和梅兰珍演唱的中唱版《珍珠塔》,1989年10月12日获得由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全国首届“金唱片奖”。他的很多经典唱段被编进了《中国戏曲艺术家唱腔选》。周东亮开始走进王彬彬的艺术心境之中,小生与老生的异种相类,对周东亮的艺术表达提供了很强的丰富性,情切切而蝶化,意真真而苍润,很多人模仿过彬彬腔,但很多都只是在外形上下功夫,却忘记了王彬彬一路走过来所形成的艺术浸润感,情经洗历有真境,意非难平不动人。周东亮把王彬彬和王汉清、刘鸿儒等大家的艺术碟片一看再看,不断演习,又不断相互借鉴,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而周东亮的父亲,在这一段时间里也开始把自己一生的心血所凝聚的真知灼见进行了传授。行如流水、顿如见神、切如入梦、平如叙旧……艺术到达了一定阶段,就是一种对于乡愁的命运般的感动与领会,是一种挣脱了种种束缚之后的自由境界,发现可喜悦的人生,抒发自我性灵的感受,在点滴的人生中所悟到的赞美……这种种锡剧的心法,让周东亮开始弥补少年学戏时的短板,开始在艺术的长河中找到作为一名演员自我的真实定位。
就这样,对于锡剧而言,周东亮整整六年的出走与蛰伏,随着1996年江苏省举办青年戏剧大奖赛,顺利获得大奖终于站到了舞台中央。而某种意义上,锡剧是周东亮眼中的根,这是一辈子无法剥离的,即使没有这次参赛获奖,也终究要回归。
三、鉴镜
THE FUTURE IS IN YOUR OWN HANDS
戏是演给当代人看的,那么就要顺应当代人的审美,符合当代人对戏剧的要求,所以一定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三年的流行歌曲演唱和三年的潜心研究,周东亮不仅把当今青年观众的心理和爱好摸透,也逐渐进入锡剧艺术的堂奥之中。流行与传统从来不是矛盾的,而是可以借鉴与融合,周东亮把流行歌曲的时尚元素糅进了锡剧唱腔,唱出来的锡剧味道既不失传统,旋律又非常好听。长期的积累以及经历了在艺术上的这种“蝶变”之后,不知不觉中,周东亮开始引领锡剧发展的潮流。
嗓音是衡量一个戏曲演员戏路的第一标准。周东亮练就了自己音域上的开阔,在高音区的灵活灵动,如龙虎竞跃;在低音区的缠绵有力,可百步穿杨。如他在饰演《珍珠塔》主人公方卿的一句“姑母啊”,用跨越15度大跳的音域,一句“把桥过”,同样的大度音高跳跃,很多人在那一刻被周东亮的声音撼动了,在《珍珠塔》中,这样的场景多次出现,让观众爆发出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对艺术的独到见解,使周东亮在表演上别具一格。同样是周东亮饰演的《珍珠塔》中,剧情经过了适度剪裁,更符合现代人审美的需求,“借贷”“赠塔”与“后见姑”等片段,突出显示传统人性在戏剧张力中的表现和情感能力。在其中“跌雪”一折中,周东亮创造性地糅入了芭蕾舞步,各类扑、翻、跌、滚等戏曲动作,一气呵成,体现功底。在这出戏里,他还运用了王汉清、王彬彬、李如祥等老一辈艺术家的不同唱腔曲式,既向时代表达赞叹,又向历史表示了自己深切的感谢。
周东亮的《珍珠塔》被推荐参加2001年第七届中国戏剧节,凭借出色的表演,周东亮荣获优秀表演奖。2002年,他又先后获得了文化部第十届文华表演奖和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表演的最高奖——梅花奖。2008年,获得第十八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
锡剧的《白蛇前传》《玲珑女》《中秋恨》《玉蜻蜓》《风流状元》《寻儿记》《双玉蝉》《双珠凤》《玉飞凤》等传统剧目经过全新的打磨后,陆续被周东亮搬上舞台,受到了戏迷的热捧。
已经拿到了与戏曲表演相关的几乎所有的奖项,收获了无数戏迷的口碑,奠定了他“锡剧王子”的地位。业务上成为省锡剧团的团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这个时候,周东亮以“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视野在艺术道路上选择挑战自我,先后打造了《七月雨》《沙家浜》《红色恋人》《紫砂梦》《董存瑞》等一系列原创现代锡剧和《大风歌》《苏东坡》《南方夫子》等一系列原创历史锡剧,在收获年轻观众的同时,也得到了老年观众的喜爱。他不仅能刻画各路才子,还能演古代帝王、现代英雄。这些剧目不仅拓宽了周东亮的戏路,更丰富了锡剧的表达。
好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需要好的口碑,还需要市场检验其上座率和影响力,除了精益求精的创作,周东亮带领省锡剧团积极开展“深入基层、扎根人民”演出活动。近年来,锡剧团每年演出场次都保持在200场以上,在参加艺术节和各类展演的同时,团里也相当注重走市场、接地气,除了亮相大剧场大舞台,还多次走进部队、高校、市民广场……即使站在乡镇大篷车的舞台上,他依旧是专业、专注百分之百投入,因而也赢得了基层观众最热情的欢迎与支持。某次周东亮在常州演出《草命天子》时,有一位坐着轮椅来的青年观众跟着台上的周东亮小声哼唱。见他对锡剧的爱好如此痴迷,演出结束,周东亮来不及卸妆直接走到这位戏迷身边专门带着他演唱,在场的人无不感动。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每一场演出都是一次对自己的检阅,这是周东亮对所有演出的态度。
“每个团都发展得好,锡剧艺术才会更好”,这是周东亮始终坚持的。这个阶段,周东亮以“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大格局推动锡剧艺术繁荣发展,提出了“大锡剧”的概念。那就是充分发挥省锡剧团在业界领头羊的优势,加强与基层院团的互动,实现互帮互助,共同守护锡剧艺术。从2014年开始,周东亮带领省锡剧团联合多家市级锡剧院团和众多名家,每年举办“锡剧联盟大会演”活动,以众多精彩的演出展示锡剧艺术的魅力,齐心协力共促锡剧艺术传承发展。同时,省锡剧团还采取成立分团、项目合作、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各市级锡剧院团的交流合作,出人出力出资源,帮助多家锡剧团排演新戏、指导演出……先后与常熟、张家港、无锡、靖江、南京、东台、盐城、大丰、常州等多地多家兄弟院团合作创排剧目,陆续推出了《侠医缪希雍》《云水谣》《徐霞客》《沙家浜》《追梦路上》《望岳情》《雨花谣》《离歌》《大先生》《烛光在前》等一系列精品力作,尤其是《烛光在前》荣获了第十七届中国文华大奖。只要对方有需要,省锡剧团都不遗余力地高能、高效输出。“大锡剧”逐渐盘活了“锡剧一盘棋”,使得锡剧院团之间的交流学习越发频繁,演出水准也逐步提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除了横向地帮扶,周东亮还坚持纵向地培养年轻人才和观众,从2010年开始,与江阴、宜兴的地方政府合作,在普通小学开设锡剧兴趣班,将专业锡剧艺术带进普通校园。目前,省锡剧团共拥有10个兴趣班,承担教学的小学员累计达到3000人次。
为了进一步拉近与戏迷、粉丝之间的距离,周东亮把目光盯向新媒体平台的开发,精心打造了一款专为戏曲爱好者提供在线欣赏戏曲音频、视频、直播等内容的软件“戏嗨”APP,不仅手机客户端成功上架,并上线中国电信网络电视端,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网络化传播推广。
不管是“入戏”时的痴迷执着,还是“脱戏”时的自我突破,以及到达一定境界后的精益求精、创新创造,周东亮时刻没有停止对锡剧前途命运的思考,始终保持对锡剧念兹在兹、心心相印的真挚情怀。从他身上人们看到,一个好演员能带动一个剧团,甚至带动一个剧种的发展,进而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END
来源 | 中国戏剧年鉴 编辑 | 张心怡
审核 | 陆建伟
01.
锡剧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每天接收省锡剧团最新动态
02.
戏嗨app
扫码下载戏嗨app,海量高清锡剧视频音频,新用户免费赠送会员体验!
03.
戏嗨官方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