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
二月二、龙抬头
往常的这天理发店早已宾客盈门
因为民谚有云
“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然而今年理发店的Tony老师都不营业
大家也宅在家里不出门
这个“龙抬头”怕是剪不成头发了
不知道现在大家的发型都是怎样的呢?
▽
男同胞们有同款发型吗?
你能“自理”吗
在家剪也算剪过了嘛
其实如果真的觉得头发太长扎到眼睛
各位男同胞也不妨尝试在家里
利用手边的工具,把头发修剪一下
至于女同胞们,修个刘海也是可以的嘛
前段时间我们《嘎讪胡》节目
就专门请了一位Tony老师
在线指导大家如何在家剪头发
需要的朋友们可以
点击下面的视频学习一下哦
这个龙抬头,在家剪也算剪过了嘛
“头上”的花样经
噱头噱头,要噱的呀
上海人对发型的讲究是有历史的
既然今天大家都不能出门理发
我们不妨一起来聊聊
上海人头上的那些“花样经”
也算是“望梅止渴”了
苍蝇要跌倒 蚊子要骨折
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
“做头”就不再仅仅是上海女人们的爱好了
那时,沪上男子流行“三七开”发型
相信很多老上海都还有印象
△“三七开”式发型
这款发型最先由新新美发厅设计出来
一推出就风靡了上海
“三七开”发型讲究的是“ 头势清爽”
当年还有一句生动的玩笑话
苍蝇叮上去跌断了腿
蚊子站上去要粉碎性骨折
讲的这就是这种发型
吹上去直冒油、水倒上直淌
后来流行的“大包头”
则与“三七开”完全相反
不分头路, 整个儿头发全往后梳理
▲ 曾展示在理发店橱窗里的“打包头”发型
为了让整个发型看起来更加“挺刮”
男士们也是动足了脑筋
在“大包头”上抹足了“金刚钻”(凡士林)
▽
抹足了“金刚钻”的“大包头”
到底有多光亮呢?
有句话是这样形容的
吹上去直冒油、水倒上去直淌
最早的“烫发神器”
如今的女生有很多烫发“神器”
卷发棒啊、直发棒啊
但与老底子最早的烫发工具比起来
它就是
炉子上烧过的一把火钳
▽
那时候女同胞们也爱卷发
但很多又去不起理发店
所以也在家“自理”卷发
有的人晚上睡觉前 用宽的软铅丝
把头发做成一个个球
第二天早上起来把头发散开
就会有点 弯曲的弧度
但用软铅丝太麻烦
又不够持久、卷曲程度也不够
后来就想到了厨房里的这把火钳
用火钳加热后用来烫头发
是老早底许多爱美的女性都做过的事
不过火钳烧的时间一定要把握好
时间不够,卷出来的头发不持久
烧的太烫,头发会被火钳烫焦掉
后来经验足了
大家在烫头发前会先在报纸上试一试
温度差不多,再用到头发上
就这样你帮我烫,我帮你烫
大家就越卷越顺手了
一个个俨然都是家庭美发师
最早的“假小子发型”
老早底电影明星的发型
就是年轻人们追逐的潮流
1981年上映的电影《小街》在开拍前
演员张瑜请当时 上海四大名理发师之一的张学明为她设计了一款发型
“假小子”发型可以说是
当时的一次大胆创新
《小街》在全国放映后引起巨大反响
这款“张瑜式”也成为了当时
女青年之中的一股时尚潮流
谁说女孩子一定要留长发才美呢?
▽
理发店有多火爆?
凌晨2点来排队,通宵营业不停歇
老早底阿拉上海人有多爱美呢?
排队烫发曾经是南京路上的一道风景
当时的新新美容城早上5点钟不到
队伍就能排到福建路了
据说排在队伍最前面的
更是凌晨2点不到就来排队了
那时还有句顺口溜
早来五小时,今天能烫头
晚来一小时,要排一天队
△当时理发店门口排队等开门的顾客
每到春节前夕
工作人员要给排队的人群
一一写下编号,才能入场
店里的员工更是通宵理发不停歇
排队的人呢?即使赶不上年夜饭
也得剃一个新发型
衣着得体、头势清爽
是上海人对自己的要求
也体现着 上海人对生活的热爱
二月二、龙抬头
我们一起期盼疫情早日结束
到时候估计理发店又要排长龙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