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辅导员说”关注我们
一种美好的品质,也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基本道德准则。在当今社会,感恩教育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感恩教育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感恩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品质,让他们学会感恩和珍惜,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感恩教育有助于增强孩子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感恩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回报社会,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感恩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还能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大学应当重视感恩教育的实施,通过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活动和家庭教育等途径,将感恩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感恩之心、担当社会责任的新时代大学生。
一、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1、对个人而言
感恩教育会使一个人心胸恬淡、胸怀宽容广博,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构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感恩教育属于人文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矫正传统高等教育及科学知识的传授、轻人文精神的培养,重理论的灌输、轻情感的培育的单向教育的弊端。感恩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他人、社会和自然对于自身的价值,以及自己对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责任,也才能懂得自身生命和生活的真谛。一个人会懂感恩而感到快乐,一个不懂感恩的人将不会了解什么时真正的快乐及满足。感恩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逐步成熟,感恩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恩、同学的帮助之恩等,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使其更加懂得珍惜和尊重他人,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对学生家庭而言
感恩教育的开展,可以让当代大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父母将我们带来到这个世界,给予我们生命,还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给予我们关爱和支持都是一种恩情。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家庭成员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让学生了解感恩是一种做人的责任,是生活中一种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它是自发性的行为,当一个人借得感恩时,便会将它化作行动,实践于乍活中。当人心存感激时。就会感到温暖、被爱、美好和幸福。感恩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逐步成熟,感恩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恩、同学的帮助之恩等,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使其更加懂得珍惜和尊重他人,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对社会而言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是社会之中的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他人而单独存在。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其个人而存在,同时还要为他的所有社会关系而存在。从社会角度来说,感恩教育的开展可以改善社会环境,为公民营造一个充满爱心、充满感恩情的精神氛围。这种精神氛围的营造,可以让当代的年轻人感受中国历来的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互相提携的优良传统,形成大家曾遍认同的“知恩图报”的道德共识。在这个崇尚物质的时代,实施感恩教育有助于人们摆脱对金钱的一味追求,有助于人们人格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有助于唤起人的感恩心和感恩情,用感恩心来融化人们的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能使感恩之纯情来感染这个“无人情味”的世界,使“无情”世界充满人情意味,进而淳化或改善社会风尚,形成人的公德心,燃起人问情谊,最终让社会变得能使人感到心“暖”。感恩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更容易理解社会的期望和要求,更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通过感恩教育,大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回报社会,从而培养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
现状及原因
1.感恩意识淡化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部分大学生过于注重个人利益的追求,忽视了感恩意识的培养。他们往往将他人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对于他人的帮助和关爱缺乏应有的感激之情。原因:在社会转型期,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盛行,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产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感恩之心。
2.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然而,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忽视了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往往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和物质需求,忽视了孩子的道德教育和感恩意识的培养。原因:家庭教育是塑造个体性格和价值观的关键环节。然而,一些家庭在教育孩子时,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孩子缺乏感恩意识。
3.学校教育不足
虽然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但其中关于感恩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此外,一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未能充分重视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缺乏感恩教育的引导。原因: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受应试教育影响,感恩教育往往被边缘化。同时,感恩教育内容和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和针对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1、家庭教育是感恩意识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子女教育的启蒙,对子女人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和永久性的作用。纵观古今,德育教育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感恩内容,如儒家文化中的“忠为报君恩,孝为报亲恩,节为报夫恩,义为报友恩”、“知恩不报非君子”等。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所接触和感受到的多是现代社会竞争中个人的存在价值,而对“知恩图报”等中国的传统美德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经常表现出个人中心主义的行为倾向,把他人的帮助和奉献视为理所当然。因此,新时期的家庭道德教育更应该继承传统德育中知恩图报的感恩思想。家长应该向孩子进行传统的感恩思想教育,引导和点拨孩子的感恩意识,引领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并使感恩成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
2、高校是感恩意识教育的主阵地
感恩教育对于学校当前追求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价值。高校作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主阵地,是德育教育的摇篮,高校不仅给大学生传授知识,也要教育大学生如何成人成才。首先是引导大学生明确感恩的重要性。感恩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尊重生命、感恩生命,学会对父母,对国家和社会感恩,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和感恩意识。其次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理念和健康的感恩意识。只要具有感恩的心,即使细小的帮助都是感恩行为的真实体现。要用平常心面对生活,做到施恩不图报。同时,要有正确的感恩方式,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最后,开设感恩课堂。高校应重视感恩意识教育,结合两课教学,增添感恩教育内容,在教学中充实和强化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有机融合到教学中,融入大学生综合测评中,量化为考核指标,规范和督促大学生的言行。同时,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的作用,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等人文社科课程,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并结合典型事例开展日常感恩教育。强化辅导员的引导作用。
3、社会是感恩教育的大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因此,只有全社会都参与到感恩教育之中,人人都怀感恩之心,这样的良好大环境下,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才会发挥更好的效果。首先,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不仅体现在道德层面,更要体现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上,加大处罚力度,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让人们敢于感恩,乐于感恩。其次,健全慈善机构和机制,将捐助和受助分离,不附加任何私人目的,使慈善行为成为社会风气,这既保证了慈善事业的稳定性和纯洁性,也净化了受助者的感恩环境。最后,发挥媒体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秉承弘扬主旋律,深入开展尊敬父母、尊重师长、关爱他人的感恩价值观宣传,为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感恩意识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感恩小到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大到爱家爱国、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都是感恩的体现。只要每个人都能怀揣感恩之心,践行感恩之举,才能更快更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END —
作者简介
孟宪贺
辽宁科技学院
“辅导员说”同心圆网络育人工作室
文字来源 |孟宪贺
值班编辑 | 李 丹
审核校验 | 夏 磊
李美慧
后台回复“读者群”
加入“辅导员说俱乐部”
投稿邮箱:fudaoyuanshuo@126.com
投稿请注明作者单位、姓名、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