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柬埔寨副首相孙占托与美国助理贸易代表莎拉·埃勒曼在视频会议中达成《柬美互惠贸易协定框架联合声明》。这份协议被洪玛奈政府称为“里程碑”,标志着这个曾长期被视为中国“铁杆盟友”的东南亚国家正迅速调整外交方向。当美国军舰重新驶入柬埔寨云壤港,当洪玛奈政府密集出访16国推动经济多元化,一场静悄悄的战略转型正在湄公河畔上演。
柬埔寨的战略调整始于一场迫在眉睫的经济危机。2024年柬美贸易额达130亿美元,其中柬埔寨对美出口占比高达97.7%,顺差达120亿美元。特朗普政府此前以“贸易失衡”为由,威胁对柬埔寨商品加征49%的惩罚性关税,这对严重依赖服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柬埔寨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据测算,若关税全面实施,柬埔寨出口企业将损失超30亿美元订单,近百万工人面临失业。
此次协议的核心是对关税危机的紧急刹车。美国将关税税率从49%降至20%,与越南模式接轨,同时要求柬埔寨严格审查出口商品原产地,防止中国等国企业通过“洗产地”规避关税。柬埔寨则承诺扩大美国农产品进口,以平衡贸易逆差。这一妥协避免了最坏情况,但也意味着柬埔寨的贸易政策将更深地嵌入美国主导的规则体系。洪玛奈政府助理弗朗索瓦表示:“经济优先是我们的核心战略,任何合作都需服务于2030年跻身中高收入国家的目标。”
在这场博弈中,柬埔寨展现出惊人的谈判智慧。协议签署恰逢美国关税“宽限期”到期前5天,既给足美方面子,又为自身争取到最大利益空间。更具深意的是,柬方在协议中刻意模糊具体条款细节,为后续谈判预留弹性空间。这种策略既避免了与美国的正面冲突,又为深化与中国的合作留下余地。
经济合作的深化必然伴随战略互信的重构。2025年6月,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思宣布即将访问柬埔寨,双方计划恢复自2016年中断的“吴哥哨兵”联合军演,并讨论云壤海军基地的使用权限。与此同时,美国陆军太平洋司令克拉克将军于2月访柬,与柬埔寨军方就反恐、维和、排雷等领域达成合作共识。
这一系列动作与柬埔寨近年来的军事布局形成鲜明对照。2019年中柬签署云壤基地扩建协议,中国投资数亿美元新建深水码头、干船坞,并赠送两艘056型护卫舰,获得一个码头的长期使用权。2025年4月,中柬联合保障和训练中心正式启用,该基地距越南富国岛仅20公里,可对南海及马六甲海峡形成战略威慑。这种“双轨并行”的军事合作模式,折射出柬埔寨在大国博弈中的微妙平衡:既接受美国的军事援助,又通过中国的基建投入强化自身战略地位。
更值得关注的是,柬埔寨正将军事合作纳入经济框架。美国国际开发署提供的1200万美元扫雷援助,被柬方归类为“人道主义合作”,而非战略捆绑;中国在云壤基地的存在,则以“商业运营”名义淡化军事色彩。这种策略既消解了外部压力,又实现了安全利益的最大化。
柬埔寨的战略调整本质上是对中美博弈加剧的主动回应。美国通过“印太战略”试图在东南亚构建对华包围圈,而中国则以“一带一路”深化区域合作。作为东南亚的“十字路口”,柬埔寨的选择将深刻影响地区格局。
从经济层面看,柬埔寨正加速构建“去中国化”的产业链。2023年洪玛奈政府批准的237个投资项目中,美、日、韩资本占比显著提升,同比增加220%。在西哈努克港,中资主导的经济特区与美资农业科技园比邻而建,形成风险对冲的产业格局。这种多元化策略既降低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又为柬埔寨争取到更多国际资本支持。
在政治层面,柬埔寨巧妙利用大国矛盾。面对美国在人权问题上的指责,柬埔寨人权委员会发布报告反驳:“美国凡事以自身利益优先,而柬埔寨坚持和平优先。”与此同时,柬埔寨在南海问题上保持中立,既拒绝加入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又支持《南海行为准则》谈判。这种立场使其在中美之间游刃有余。
更有深意的是,柬埔寨正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外交资源。美国协助追回150余件高棉文物,中柬联合申办吴哥窟保护项目,这种模式将大国竞争转化为文明对话的合力。柬埔寨国民议会咨询委员会主席强·万纳里斯表示:“我们希望成为全球南方的文化枢纽,而不是地缘博弈的战场。”
然而,这种“大国平衡术”并非没有代价。美国在协议中暗藏的“原产地审查”条款可能迫使柬埔寨在供应链上“选边站队”。若严格执行美国要求,柬埔寨对华转口贸易将遭受重创——2024年通过柬埔寨“洗产地”输美的中国商品价值超20亿美元。更严峻的是,美国正推动柬埔寨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限制中资投资,试图削弱中国的技术影响力。
对中国而言,柬埔寨的战略转向同样带来挑战。尽管中柬贸易额在2024年突破120亿美元,且中国仍是柬埔寨最大投资国,但美国通过关税协议和军事合作正在动摇中国的传统优势。云壤基地的启用虽强化了中国在南海的存在,但也引发美国更强烈的反弹——美军近期频繁在南海开展“自由航行”,并联合菲律宾在仁爱礁制造事端。
柬埔寨国内的政治生态也为战略调整埋下隐患。洪玛奈政府虽以经济优先为旗号,但反对党“烛光党”批评其“过度依赖外资,牺牲国家主权”。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通过非政府组织(NGO)和社交媒体渗透,正在重塑柬埔寨民众的认知——调查显示,55%的柬埔寨人对美国的好感度高于中国。这种“民心争夺战”可能从根本上动摇中柬关系的民意基础。
面对复杂的地缘局势,柬埔寨正探索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洪玛奈政府提出的“钻石六边”合作框架,将农业、能源、物流、卫生、科技、人文交流作为与中国合作的重点领域,同时积极参与美国主导的“湄公河之友”倡议,推动水资源管理和气候变化合作。这种“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策略,在东南亚国家中独具特色。
从长远看,柬埔寨的战略价值在于其地理位置和政治智慧。作为东盟-美国对话协调国,柬埔寨正推动将双边关系纳入区域多边机制,通过《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等框架制衡外部干预。在云壤基地的启用仪式上,洪玛奈首相的表态耐人寻味:“我们欢迎所有国家的合作,但合作必须以尊重柬埔寨的主权为前提。”
这场小国与大国的博弈最终指向一个深刻命题:在单极霸权与多极秩序的碰撞中,中小国家如何守护自身发展权?柬埔寨的实践表明,灵活的外交策略、务实的经济合作、坚定的主权意识或许是破解困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