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曾有机会购买歼10C战斗机,但最终未能成行,导致其战机库至今空虚。这笔大单本可以成为扭转局势的战略转折点,但由于种种原因被错过,实在可惜。
2015年时,伊朗距离签下这笔大单并不遥远。当时他们确实有意引进歼10C,但官方解释称支付方式出现问题,实际上是因为态度不同。网络上关于石油结算和现金支付的讨论纷繁复杂,但这并非核心问题。欧盟、俄罗斯、美国等国都曾使用过“石油换钱”的方式,关键在于伊朗对歼10C的疑虑。鲁哈尼曾表示,觉得歼10C有点“差强人意”,因此转而考虑法国阵风战斗机。法国阵风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伊朗从技术和面子上更倾向于欧洲制造。然而,法国方面也面临巨大压力,美国和以色列施压使其不愿轻易出售先进战机给伊朗。
结果,法国将阵风的价格定得极高,且担心惹怒美国,因此不愿轻易出售。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政治考量。2017年,歼10C已经准备交货,但最终却无影无踪。伊朗既没买到歼10C,也没转向其他选择。表面上看似乎没有特别的理由,但实际上,这是深层次国际关系角力的结果。美国和以色列的压力凸显出,买不买歼10C已经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战略和政治问题。伊朗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够果断,每个决定都要经过慎重权衡。
后来,在2025年的印巴空战中,歼10C表现出色,击落了几架阵风战斗机,这无疑是一种讽刺。伊朗错失的不仅仅是一份订单,更是一个战略转折点。如果早几年卖了歼10C,情况可能完全不同。如今国际环境瞬息万变,压力越来越大,以色列和美国的行动愈发隐晦狠厉,伊朗再想补回来已非常困难。
这件事反映出一个事实:在国际关系中,单纯依靠军备和技术是不够的,心态、信任和政治操作才是关键。伊朗当年犹豫不决,心存幻想,给了别人机会。这种犹豫不决的代价不仅错失了战机,甚至影响了未来合作的可能性。现在伊朗想再买歼10C,心态已经不同,而且外界对中国技术的质疑也影响了他们的决定。伊朗在外部封锁和内斗夹击下,连像样的空天体系都没建立起来,买到高端武器更是难上加难。
最终,伊朗的计划基本上成了泡影。这个教训十分深刻,未来的国际局势未必会更加友好。即使心怀想象,也要清醒认识到,成功早已变成回忆中的影子。最可怕的不是错失订单,而是错失了用技术和信任打开局面的机会。伊朗当年的犹豫,早已让自己陷入无法挽回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