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在首日销售中表现出色,仅3分钟内就收到了超过20万的大定订单。其中12.8万人支付了不可退还的定金。这一数据让雷军在现场都感到震惊,他感叹这是与用户共同创造的奇迹。
要知道,小米SU7用了13个月才卖出不到28万辆,而YU7在第一天就已经接近这个数字。考虑到目前市场上的消费者普遍谨慎,预计未来还会有更多人下单。保守估计,YU7首日大定可能突破30万,甚至达到35万到40万。按此趋势,实际锁单率可能高达70%,也就是24万到28万辆,这在中国汽车史上短期内恐怕无人能及。
值得注意的是,YU7此次上市非常低调,没有大规模广告宣传,也没有明显的价格优惠。前期只有一些城市大屏倒计时和微博互动,发布会也相对冷清,直播观看人数比SU7少很多。价格方面,官方定价并没有特别惊喜,配置上也显得有些“抠门”。尽管如此,这款“性价比不高”的车却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究其原因,YU7的设计和细节体验打动了用户。外观设计独特,长车头造型像轿跑,车身高点让尾部更舒展,尾灯和扩散器设计精致。内饰升级明显,仪表台窄化,方向盘底座长,天际屏嵌在前挡风玻璃下边,防眩光效果好,开车时不会被挡住。此外,还有零重力座椅、电致变调光玻璃等细节设计,全车隔音出色,底盘调校既运动又舒适,整体给人一种豪华感。
年轻人对颜值和设计有很高的要求,YU7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数据显示,35岁以下的人买车时,46.6%最看重造型,尤其是女性,比例更高。YU7瞄准的就是这群从小用小米产品长大的年轻消费者,他们对品牌有感情,愿意为设计和体验买单。
然而,爆单背后也隐藏着问题。最大的挑战是产能,第一批YU7是从SU7生产线挤出来的,二期工厂虽已验收但投产还需时间。去年SU7交付时等待周期长达32到40周,导致很多人退订。现在YU7官方只说8月开启首批交付,具体等待时间尚未确定。如果订单量持续火爆,交付周期可能会再创新高。此外,竞品如特斯拉、理想、蔚来等也可能调整策略进行反扑。
YU7的成功给汽车行业提了个醒:除了性价比,颜值、体验和品牌情感这些“软价值”也越来越重要。只要摸准用户需求,即使配置表不占优势,也能靠“感觉”打动消费者。你觉得YU7能火多久?你会为了它的颜值和设计买单吗?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