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2日,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筹)发布了2025年本科招生章程,其中“人工智能专业学费高达9.6万元/年”这一信息迅速冲上热搜榜,引发全网热议。高昂的教育成本与不断下滑的就业率及工资水平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质疑:如今上大学真的还有意义吗?
过去几十年里,“寒门出贵子”和“知识改变命运”是无数中国家庭坚守的信仰。但随着大学扩招、学历贬值和高收费现象逐步显现,这种信仰正面临现实的拷问。以东方理工大学为例,4年本科学历光学费就将近40万元,加上住宿、生活开销,总成本轻松超过50万元。而当前全国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仅为5500元/月左右,非一线城市甚至低至4000元以下。这意味着一个普通大学生哪怕节衣缩食,也需要十年才能“回本”,还未考虑房租、结婚、赡养父母等实际负担。
根据公开数据,2023–2025年间,全国多省市陆续上调公立高校学费,平均涨幅达30%–50%,个别热门理工类专业甚至上涨超过70%。相比之下,2024年度中国居民CPI年均增长仅为0.9%,教育费用远高于同期物价水平。大学正在悄然从“基础公共服务”变为“奢侈性教育消费”。尤其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负担之重,已然接近“掏空六个钱包”。有家长感叹:“大学学费已经不是教育,是投资,是赌博。”
据教育部2025年最新数据,中国高校毕业生总数突破1179万,创历史新高,而就业率却跌破80%红线,尤其在人文、传媒、法学等传统热门专业,就业率不足70%。不仅如此,大量岗位呈现“高学历低待遇”现象。许多硕士毕业生进入月薪3K的运营岗位,985本科生考入事业单位拿着5K基础工资。大量高校毕业生沦为“灵活就业”,成为外卖骑手、短视频剪辑师、客服接线员。大学生的身份不再是社会的“人才”保障,而逐渐转变为一种高成本却低回报的“学历标签”。
不可否认,“大学无用论”并不适用于所有人。一流高校、顶尖专业、家庭背景雄厚的学生,依旧可以通过大学实现跃升。但对于占比最大的普通家庭而言,盲目跟风读大学,尤其是“民办+高收费+冷门专业”,极有可能是“负债式教育陷阱”。在高学费、高房价、高失业的三重压力下,普通家庭的孩子应该更加理性思考,是否可以选择职业教育、技能型教育,是否可以出国读性价比更高的院校,是否可以提前就业再进修。上大学不是唯一出路,更不是最优出路。
当学费高达近10万元,毕业月薪却不到6千元时,我们必须直面现实:大学的性价比正快速塌陷。过去,上大学是改变命运的机会;如今,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这或许是一场沉重且回报模糊的“伪投资”。教育应该是公共服务,不应成为被资本操控的生意。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学位,而是更多的理性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