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中美关系,可谓波诡云谲,5日,五角大楼发表了一份报告,指责中国企图破坏美国的国防工业基础,这是美国对中国一系列攻击中最新的一次。就在上星期四的一个演讲中,美国副总统彭斯发表一篇言辞激烈、恶意满满的对华“攻击檄文”后,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却突然到访北京。而且只在北京停留了3个小时。这样的“旋风式”访华,到底有何目的呢?
10月8日,国庆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美国首席外交官蓬佩奥匆匆抵达北京,与中方举行会晤。而且,这一次,他在北京也只见了王毅和杨洁篪。
在与王毅的会见中,有几个细节耐人寻味。王外长的第一句话是“国务卿先生提出希望访华,我们愿意与你见面”中方的态度是明确的:这是美国提出希望访问中国的。按照美国最近的小动作,我们应该也可以拒绝,但我们最终还是愿意和你见面。这还是显示了中方的理性、克制。
然后,王外长又说:
中国完全尊重所有国家自身的选择,从来不会干预其他国家的内政,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光明磊落,问心无愧。
在会见中,王外长还特意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知道,你此行还很想就朝鲜半岛等地区热点问题同中方交换意见。这恰恰说明,两个大国,两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需要也应该加强沟通合作,承担起国际社会赋予我们的职责。同时,这种合作应当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双边关系作为支撑。
这句话正显示了他的外交语言艺术,含而不露,但又绵里藏针,加上他特有的那种外交官态度,还是很有杀伤力的。
很有意思的,还有美方的表态。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蓬佩奥明确表示:美中在很多问题上有明显分歧,但美国不反对中国发展,无意围堵中国,也没有全面遏制中国的政策。
中国评论通讯社的分析指出,此番蓬佩奥在访问日朝韩之后再出访中国具有双重意义。
一是借助美日韩在朝鲜问题上的统一立场来继续对中国施加压力;
二是促使中国在朝鲜问题上与美合作,从而缓解当前的中美关系困境。
美国“一边打压一边拉拢”的策略虽然精明,但这种居高临下的方式恐不被中国所接受。正如特朗普上台之后在处理中美关系中的高傲姿态所显示的,美国的傲慢只会招致中国的不满。因此,蓬佩奥此次的访华行程不易取得重大进展,也很难解除中美关系的“警报”。
但不管怎样,在中美关系矛盾升级的严峻形势下,蓬佩奥的到来毕竟为中美双方表达各自意见,澄清相关误会以及维持高层沟通提供了重要机会。事实上,即便近期中美之间的一系列高层会谈被推迟,中国也表示要继续保持沟通。而彭斯的对华政策宣讲尽管数落中国,但也保留了与中国对话的窗口。
从这个意义上讲,蓬佩奥的访华之行对于维系中美接触仍然意义重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的对华政策上,特朗普政府也试图加以调整,用“竞争”为关键词重新定义中美关系。但两国关系并未出现质变,更没有进入所谓“新冷战”,中国对于美方的自乱阵脚应保持冷静,用客观的态度全面看待和处理当前中美关系。
中国对当前美国方面出现的噪音应保有足够的战略信心和定力。必须看到,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部分人的声音并不能代表整个美国。中美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双边关系,不能因为几份有失偏颇的报告和几次演讲而认为中美关系“大难将至”、“前途黑暗”。无论是已经离职的部分特朗普政府前官员,还是一些美国战略界、学界、商界人士,都出现了不赞同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声音。有的人仍积极发声,反思对华政策“挢抂过正”,有的人则出于各种原因被边缘化或不得不保持沉默,显而易见的是,美国各界在对华战略上并没有形成共识。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蓬佩奥此访对中美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一访问的时间节点也十分微妙。中美关系一路走来,亦有风雨亦有晴。当前有舆论谈及中美关系迎来所谓“临界点”、“转折点”时,更容易忽略的重要一点是两国关系的状态应由双方互动形成,非一方能够单独设定。即便中美关系将迎来变化,其未来轨迹仍有向上和向下两种可能。
破立非对立,相辅而相生,新时代下的中美两国完全可以探索出让双方均感到舒适的相处模式,即使这一过程不会一举成功、一蹴而就。
本期编辑 | 姜梦醒
本期主编 | 康耀方 曾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