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尚珺,大家对这个名字可能不熟悉。
但如果说到有一个男生,为上心目中的理想高校,年年复读高考,已经连续考了十几年,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
2023年,是35岁的唐尚珺第15次参加高考。前阵子,录取分数出来了,唐尚珺这次考了594分,虽然不是他15次高考里分数最高的一次,但也超广西理工类一本线整整119分了。
然而,他依然没有如愿“上岸”。
图 | 微博@唐尚珺
今年高考志愿,唐尚珺填了四个,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及浙江大学。
他上了华中和华南的最低投档线,但最终没有被华南录取,且因为不服从调剂被华中退档。
和以往“被录取了但是不愿去”不同,唐尚珺今年可能一个学校都没有被录到。
这个小镇做题家,或许还要经历第16次高考,以“高十八”身份从头再来。
为了“改命”,他参加了15次高考
按照我们常规的想法,一个孩子如果能在升学路上反复“折腾”,一定是家里有矿,能够支持他去这么做。
但唐尚珺偏偏不是。
唐尚珺出生在广西公安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他是家里的老幺,有一个哥哥和三个姐姐,母亲40岁那年才生下他。因为超生,父亲丢了乡村教师的工作,一家人靠务农为生。
图 | 《高十》
小时候,唐尚珺听说同村的一个人考上了清华大学,这个人后来还为村里修了一条路。唐尚珺觉得这个人挺厉害,自己“也想要考清华大学”。
读高中的时候,看到身边确实有人考上了清华大学,他想,别人可以的,自己努力之后应该也能达到。
2009年,唐尚珺第一次高考,考了372分,只能上一所技校。父亲送他到了南宁一所技工学校学手艺。但唐尚珺不甘心人生止于技校,瞒着父母偷偷退了学,拿着读技校的学费,去了广西钦州市的高三补习班。
图 | 《高十》
当时很多学校的高三复读不但不收费,还会按上一年的考试分数,补贴复读生一些生活费。
唐尚珺平均每月能拿到400多元,靠着这笔生活费和暑期打工的钱,他坚持补习了很多年,也参加了高考很多年,基本上每次他的成绩都能上升40+分,这也让他感觉好像离那个梦想越来越近了。
2010年,唐尚珺第二次高考,405分,只能上民办三本;
2011年,第三次高考,475分,刚过三本线;
2012年,第四次高考,505分,过了二本线;
2013年,第五次高考,530分,过二本却没填好志愿;
2014年,第六次高考,573分,考上西南政法,但因为不是理想的学校,选择继续复读;
2015年,第七次高考,587分,考入吉林大学,依然选择复读;
2016年,第八次高考,625分,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后退学再复读;
2017年,第九次高考,570分;被厦大录取,没有去报到;
2018年,第十次高考, 619分,被广西大学录取,继续复读;
2019年,第十一次高考,646分,史上最高,被重庆大学录取,但依然没有去报到;
2010年,唐尚珺第二次高考,405分,只能上民办三本;
2011年,第三次高考,475分,刚过三本线;
2012年,第四次高考,505分,过了二本线;
2013年,第五次高考,530分,过二本却没填好志愿;
2014年,第六次高考,573分,考上西南政法,但因为不是理想的学校,选择继续复读;
2015年,第七次高考,587分,考入吉林大学,依然选择复读;
2016年,第八次高考,625分,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后退学再复读;
2017年,第九次高考,570分;被厦大录取,没有去报到;
2018年,第十次高考, 619分,被广西大学录取,继续复读;
2019年,第十一次高考,646分,史上最高,被重庆大学录取,但依然没有去报到;
2016年时,一部以唐尚珺为题材的纪录片《高十》推出;到2020年,唐尚珺已经因为多年参加高考“立志上清华”而被网络熟知。
图 | 微博@唐尚珺
接受采访时,唐尚珺说:
“考得好时,就觉得有希望,再复读应该还能考得更好,甚至考上清华;考得不好时,就不甘心。”
于是后面几年,他依然坚持在高考这件事上和分数死磕。
2020年,第十二次高考,619分,成绩不理想,继续复读;
2021年,第十三次高考,591分,考取广西大学,没有去报到;
2022年,第十四次高考,597分,被交大录取,但因为是护理专业,没有去;
2023年,第十五次高考,594分,改投师范类专业,但因分数线不够及专业已报满,未被录取,放弃补录。
2020年,第十二次高考,619分,成绩不理想,继续复读;
2021年,第十三次高考,591分,考取广西大学,没有去报到;
2022年,第十四次高考,597分,被交大录取,但因为是护理专业,没有去;
2023年,第十五次高考,594分,改投师范类专业,但因分数线不够及专业已报满,未被录取,放弃补录。
▲唐尚珺所填报的华中师范大学的公费师范专业,化学/物理两系在广西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分别是609分和608分,距离唐尚珺的594分有些差距。图 | 学校官网
梦想和现实,往往是两回事。
15年的高考路,清华梦断,恐怕就连之前曾经考上过的那些高校,也从此对唐尚珺关上了大门。
翻翻唐尚珺的自媒体,发现他最新的进展,是去做了直播,还做了不少小视频。
图 | 唐尚珺抖音号
有不少网友留言鼓励:
“终于知道玩抖音了,说不定你的经验真的能帮到不少普通孩子”
“佩服你的勇气”
或许,正如唐尚珺写在自己抖音介绍里的那句话一样,“人生难有一帆风顺,鼓足勇气,向阳而行”,走到人生的临界点,35岁的他也开始在为自己的未来多做一些打算和尝试。
希望唐尚珺后面的路,可以越走越宽。
有太多被困在名校价值观里
出不来的“唐尚珺”
对唐尚珺的评价,向来是两面倒。有的说他励志,有的说他毫无意义。
说他励志,因为他毕竟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小山村,靠自身的努力,从连三本都考不上,到后来能考上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广西大学、重庆大学、交大等一众牛校……
说他不值得,因为他有好几次站在人生的转折点上,无论哪一次,他愿意放弃执着,去被录取的高校报道,好好毕业找工作,或许早就像拍摄《高十》的那个同学那样,成家立业了。
▲拍摄《高十》纪录片的导演何汉立是唐尚珺的同学,如今早已成家立业 图 | 《高十》
其实,唐尚珺的初衷是好的。
他出身农村,家里只有几间96年盖的房子,还有七十多岁的父亲母亲,靠种甘蔗维持家用。
在那个消息闭塞的环境下,唐尚珺看着身边的人通过高考出人头地,自然而然也萌发了“名校改命”的念头。
这种想法本没有错。可唐尚珺却用实际行动,把“知识改变命运”改写成了“清华/中科大改变命运”。
他眼里只看得见清华、中科大,认为只有这样的学校,才能改变命运。
图 | 《高十》
《认知觉醒》一书中说:知识和认知,是两个体系,认知影响选择,选择改变命运。成长的本质,不光是学习知识,还要有清醒的认知。
但唐尚珺当时显然没有意识到,任何一所名校,都不可能保证你一定成功。
可惜的是,现实生活里,若若老师还看到过许许多多的“唐尚珺”,身陷“名校价值观”里无法自拔。
所不同的是,唐尚珺是出自农村阶层希望逆天改命,而这些执着于名校的人,大多出自中产家庭的高知父母。
图 | pexels
就拿上海来说,大学阶段有名列世界TOP50的复旦、交大;高中阶段有民间广为流传的“四校八大”,幼小初阶段各区还有自己的所谓的“一梯队”“二梯队”的公民办校……
为了能进中奖率只有1.7%的“四校”,一位从娃出生就开始规划未来的魔都妈妈,曾经这样总结道:
能上复交的孩子,多数来自于“四校”;
“四校”每年的录取,多被各区顶级民办初中和公办占据;
想进头部的初中,幼小阶段就要拼最好的双语学校……
能上复交的孩子,多数来自于“四校”;
“四校”每年的录取,多被各区顶级民办初中和公办占据;
想进头部的初中,幼小阶段就要拼最好的双语学校……
于是,娃的升学争夺战,从幼儿园就开始,一路升级。
小红书上,一位定位徐汇区的妈妈给孩子制定的成长计划是:
1岁学中英双语;3岁自己看英文绘本,背100首古诗;7岁钢琴过8级;8岁看完西游记和论语原著,绘画要拿全国奖;10岁要拿奥数一等奖.....
▲打开小红书随手搜“上海鸡娃”,都能看到一堆鸡娃父母的经验分享 图 | 小红书
甚至有的父母,为了能让孩子上名校,剑走偏锋,花钱“走关系”,结果被骗数百万。
▲此前有黄浦区司法局爆出有人通过“走关系上名校”非法牟利 | 潇湘晨报
事实上,如今孩子的升学路有千万条。
不是非要上某个名校才有出路,也不是非要去“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校长李海林先生曾说,上海的教育资源是很发达、很丰富的,如果孩子从幼儿园一路读到研究生,他算过有64种选择。
图 | 李海林先生 IEIC现场PPT
科技发达、信息互通的今天,不像唐尚珺那个年代,在复读很多年后才知道,自己还可以通过考研进清华来实现名校梦。
当今社会,摆在我们父母和孩子面前的条条大道都通罗马,关键就在如何在升学的十字路口,做出合适的判断,将人生路走得更宽。
家长在进入初中后,特别是中考前后,就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做出判断,孩子适合走哪条路。如果中考不理想,不用挤破头去拼名校,及时调整赛道走国际教育路线,同样能在3年后进入世界头部大学。
点击视频
聆听李海林先生分享👇
人生在于际遇,也在于选择。
一个人的成功,不局限于某次考试、某所名校的背书,而更在于他完整的知识、眼界、认知和努力。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路,每个孩子都能实现自己的升学梦。
中考放榜,如何为孩子上“双保险”?
换条赛道,做好多元化升学规划!
7月29日·上海
远播国际特色学校咨询会
覆盖幼小初高全龄段热门学校
解读中考后转轨注意事项
学校校长、老师亲临现场答疑
更有入学考情、升学资料、攻略领取...
扫码立即预约☟
专注国际教育16年的👇
找学校|约访校|看资讯|查榜单
公众号菜单栏解锁更多...
更多国际学校相关信息
包玉刚 |深国交 |上中国际 |北京鼎石 |北京爱迪|平和|协和|赫贤|上海领科|WLSA|新府学|瑞得福|A-Level |IB |AP |DSE
普高和职高的孩子,都会有美好的未来?看完这几个数据,家长扎心了!
沪上TOP校公布“摇一代”数据:50%学生保持原先水准?真相究竟如何...
扎心真相!当鸡娃变成一门赔本生意,中产家庭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