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来临,玩游戏成为许多孩子休闲放松的方式。一款时下火热的手机网络游戏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然而,一些不法分子盯上了游戏中的低龄玩家,打着“免费送游戏皮肤”的幌子实施诈骗。
该游戏界面显示,其适应年龄为8岁以上。玩家在游戏中可以组队闯关、语音聊天,还能通过“开盲盒”为游戏角色更换皮肤。“开盲盒”需要花费游戏币,1元人民币可购买10个,而获得限定游戏皮肤可能要一次性花费上千枚游戏币。
相比花钱更换皮肤,零花钱有限的孩子们更倾向于“免费”领取皮肤。不久前,一位博主引导孩子小宇还原了一场免费送皮肤骗局。小宇表示,在刷视频时看到一个主播直播送皮肤,于是半信半疑地点进去。对方随后让小宇加入“粉丝团”,按教程领取皮肤。结果页面显示“未成年人不能领”。
加入“粉丝团”后,对方先让小宇发送游戏ID,告知正在为其安排皮肤。接着,一张显示“皮肤送出异常,请查收风险”的页面截图传来,紧接着是一份印有“中国公安局”字样的“系统警告”,声称由于小宇未成年领取皮肤导致公司被司法冻结6万元,必须使用家长设备解除冻结账户,否则将面临抓捕。
在一系列恐吓威胁下,小宇答应“配合”,对方要求他发送微信二维码,并声称“天津市公安局的杨警官加你微信,会教你解开”。小宇听到要抓父母,便不同意了。对方自称是天津警官,教小宇如何解除。幸运的是,家长及时发现并安抚了小宇,屏幕另一端的所谓“杨警官”也挂断电话,“粉丝团”随即解散。
小宇的遭遇并非个例,游戏中免费送皮肤骗局屡见不鲜。近一年多来,全国多地警方和检方均发布过相关案例。尽管骗局中诱导未成年人转账的说辞和渠道有所更新,但目的始终是骗取大人银行卡里的存款。
不久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人民检察院办理了一起相关网络诈骗案。受害玩家果果常在周末及节假日用父亲的手机玩游戏,并与其他玩家互动。诈骗团伙以“赠送皮肤”为由加了果果的微信,发来链接称这是一个虚拟购物订单,果果需点击链接付款购买订单里的商品,赠送的皮肤才能被激活,购物的钱随后原路返还。果果在购买了共计28000余元的商品后,未收到游戏皮肤,购物款也未返还,发现自己已被拉黑。直到几天后,果果父亲发现手机里的钱不翼而飞,才发现孩子被骗。
检察官曹艳荃介绍,所谓的“虚拟订单”实际上是普通的网购链接,诈骗团伙引导被害人使用家长的支付账号购买商品。不少孩子使用家长的手机玩游戏,熟悉支付密码等信息,这使得骗子更容易得手。
在这一案例中,诈骗团伙让被害人下单购买的商品多为容易转卖的电子产品。他们还会让被害人把家长网购账号绑定的手机号换成他们的手机号,防止家长发现订单后退货,同时方便查看物流信息。朱媛媛透露,诈骗团伙可以通过物流信息主动联系快递员拿货,最后再诱导被害人删除聊天记录和购物记录,试图销毁证据。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治研究所副所长王洁长期从事反电信网络诈骗研究。她认为,不法分子利用未成年人自制力较弱、对金钱没有清醒认知的特点,制造信息隔离环境,让孩子们迅速陷入恐惧,进而实现远程控制。王洁还发现了一些更为恶劣的案例,不仅侵害了孩子的财产,还对其人格尊严和心理健康造成重大损害。
王洁指出,网络游戏公司应加强监管,如登录游戏平台时要求刷脸,但在后续游戏过程中缺乏技术监管措施,未成年人仍能使用成年人模式。针对此类骗局,警方和检方提示家长避免随意将手机和电子产品交给孩子使用,设定青少年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限制,明确哪些APP可以使用、哪些不可以。家长还应做好自身银行账户管理,不要将账户绑定在孩子常用的电子设备上。王洁表示,家庭才是最好的预防单位,希望父母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参与一些活动,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宣传,共同守护未成年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