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降息或引发存款搬家 投资者寻找替代产品。随着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相继下调存款利率,中小银行也纷纷跟进。多家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已全面调整为“1字头”,高息大额存单因额度紧张而难以购买。一位投资者表示,定存利息太低,手中的存单到期后打算转投理财。
在多个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理财、保险、基金等资产管理产品,尤其是年轻投资者非常活跃。有股份行人士提到,来存款的人少了,但咨询理财产品的客户并未明显增加,可能是因为大家固有的投资习惯已经形成,选择存款的依然选择存款,偏好理财的继续关注理财。
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指出,存款利率下调以及相关预期会进一步降低存款产品的吸引力,预计会有一定比例的存款寻找替代产品。然而,当前公众风险偏好较难出现大的改变,经济主体对资金安全性更加看重,因此存款搬家规模有限且可控。
5月20日,新一轮降息周期开启,国有六大行及招商银行率先下调存款利率,中信银行等多家股份银行迅速响应。本次下调后,活期存款利率降至0.05%,接近零利率,1年期定存利率降至0.95%。中小银行紧随其后,已有过半民营银行宣布降息。例如,新安银行三年期存款利率由2.6%下调至2.2%,裕民银行一天通知存款、七天通知存款分别调整至0.35%和0.75%。
此外,高息大额存单正逐渐消失。许多银行已下架五年期大额存单,三年期大额存单也普遍面临额度紧张的问题。即使有额度可供购买,大额存单相较于定期存款的利率优势也不再明显。
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寻求其他替代性产品。在多个社交平台上,“银行理财”话题热度居高不下,年轻投资者尤为活跃,相关内容涵盖投资心得、理财产品测评、理财知识科普以及实用经验分享。蚂蚁财富平台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已有937万90后、00后为自己配置了货币基金、债券基金、黄金基金。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规模显著增长。据中信证券研报测算,2025年4月银行理财规模上升2.1万亿元至31.3万亿元,环比增长7.35%,同比增长6.83%,超越季末前水平并创年内新高。中信证券认为,新一轮存款降息落地有利于银行控制利息成本,但同时也会加大揽储难度,银行理财等低风险资管产品将迎来增量资金。
然而,进入5月以来,已有上百只银行理财产品陆续下调了业绩比较基准,部分理财产品调整后的业绩比较基准下限跌破1%。普益标准分析指出,降息直接压低市场利率水平,导致债券、同业存单等固收类资产收益率下降,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随之降低。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可能面临进一步压缩,固收类产品的收益率中枢或将持续走低。
杨海平建议投资者调整对理财产品的期望值,提升对安全性的考量。要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现金流结构、市场环境搭建适合自身的投资组合。保守型投资者重点考虑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以及期限较短的固收类理财产品;稳健型投资者重点考虑“固收+”策略相关产品;进取型投资者可适度提升权益类理财产品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