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为繁荣、弘扬传统文化, 欢迎投稿。联络微信858620059!
出品 | 趙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
编辑 | 英雄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率军进攻四川,四个月仍未攻下钓鱼城。他爬上高台向城内张望,城中突然飞来巨石,蒙哥来不及撤退,和高台一起轰然倒下......
临死前,蒙哥留下遗言:“将来若攻下钓鱼城,必要屠光此城,一人不留!”
一、第一次湖广填四川
蒙古铁蹄对四川的屠杀,从1234年就开始了。直至1279年南宋灭亡,蒙古军队数次深入四川盆地,进行了多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仅在1936年,蒙古大将阔端带领大军攻入成都后,屠杀的成都军民就达到140多万人,成都城外被屠杀者更是数不胜数。
“呜呼!余尝得《三卯录》读之,蜀民就死,率五十人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积其尸,至莫(暮),疑不死,复刺之。异孙尸积于下,暮刺者偶不及,尸血淋漓入异孙口,夜半始苏,匍匐入林,薄匿他所。后出蜀为枢密使。尝坦视人,未尝不泣下。贺靖权成都,录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 ----杨慎《全蜀艺文志》
“呜呼!余尝得《三卯录》读之,蜀民就死,率五十人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积其尸,至莫(暮),疑不死,复刺之。异孙尸积于下,暮刺者偶不及,尸血淋漓入异孙口,夜半始苏,匍匐入林,薄匿他所。后出蜀为枢密使。尝坦视人,未尝不泣下。贺靖权成都,录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 ----杨慎《全蜀艺文志》
正因为蒙古大军屡次残暴屠城,钓鱼城的军民们才能够下定决心同仇敌忾,宁可鱼死网破,也绝不屈服。
蒙哥汗死后,蒙古大军只好撤军。
南宋灭亡后,在忽必烈做下绝不屠城的承诺后,钓鱼城军民们才答应投降,城内居民得以幸存下来。
可是像钓鱼城这样能够坚守到最后的城池是绝无仅有的,四川大地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屠戮中,95%的人口消失了。
战争爆发前,四川因为土地肥沃,民众勤劳,人口达到了1200万。
南宋覆灭后,元朝初期,四川人口只有60万。
“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史氏程夫人墓志铭》
“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史氏程夫人墓志铭》
人口的极度减少使得四川在元朝统治的近100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办法恢复正常的生产和劳动。因此,富庶的四川凋敝荒凉,遍地野兽,到处都是无人区。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第一次湖广填四川开始了。
元朝时,首次出现了湖广行省。
那时候的湖广行省大致范围是湖南、湖北、广西全部地区和贵州、广东部分地区。
1351年,湖北随州人明玉珍在屯青山集结了近千乡民,揭竿而起。
四年后,明玉珍率领万余人,从湖北逆江而上,到四川巫峡一带筹粮。
此后明玉珍陆陆续续带了十几万士兵进入四川。这些士兵大多是湖北地区的农民,他们的家属也随之迁入此地。很多没有耕地的农民,也纷纷前往四川垦荒。四川的人口开始逐渐增多。
“元季大乱,湖湘之人往往相携入蜀。” ----《刘氏族谱序》
“元季大乱,湖湘之人往往相携入蜀。” ----《刘氏族谱序》
1362年,明玉珍在重庆建国,国号大夏。
随后朱元璋统一天下,对行政区域进行了重新划分。湖广地区比元朝的范围有所缩小,包括现在的湖南和湖北的全部地区。
随着政权的逐渐稳定,朱元璋开始关注四川这个蕴藏着无限资源的地方。
他一声令下,湖北孝感、麻城一带约50多万人开始向四川迁移。
四川政府颁布了很多移民优惠政策,又有很多湖广民众纷纷迁入四川地区。
朱元璋在位第十四年时,四川人口已经达到了146万。明朝末年,四川人口超过了400万。
还没等西川人民好好地休养生息,更大的灾难就到来了。
二、杀人如麻的张献忠拉开了第二次湖广填四川的大幕
1644年,起义军张献忠正式进入了四川,这个历史上著名的屠夫为四川人带来了巨大的不幸。
张献忠原本是陕西人,性格狠辣绝决。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张献忠并没有什么理想目标,他起义的目的就是为了“抢钱、抢粮、抢女人”。
为了躲避官兵围剿,张献忠长期处于流动作战中,没有可靠的根据地。
因此每攻陷一地,他都趋向于烧杀劫掠这样的短期谋利行为,他们将能够带走的财物全部抢走,不能带走的就毁掉。
特别是对那些不愿意投降,耗费了军力才能攻破的城池。为了泄愤,也为了震慑其他城市的民众,张献忠常常下令屠杀全城,鸡犬不留。
1643年张献忠攻克武昌,将年轻男子征为壮丁,其余民众全部处死。
由于人数太多,杀人的士兵也太累了。张献忠令人将武昌民众赶到长江边,溺死无数人。
“陷武昌,执楚王华奎,笼而沈诸江,尽杀楚宗室。录男子二十以下、十五以上为兵,余皆杀之。由鹦鹉洲至道士洑,浮胔蔽江,逾月人脂厚累寸,鱼鳖不可食。” ----《明史》
“陷武昌,执楚王华奎,笼而沈诸江,尽杀楚宗室。录男子二十以下、十五以上为兵,余皆杀之。由鹦鹉洲至道士洑,浮胔蔽江,逾月人脂厚累寸,鱼鳖不可食。” ----《明史》
他还有个恶趣味,动辄将全城人削鼻挖目,断手断脚。
1642年,张献忠攻陷六安后,将六安城内的百姓,无论男女老幼,全部斩断一只手臂。
“八月壬子,献忠复陷六安,将州民尽断一臂,男左女右。” ----《明史纪事本末》
“八月壬子,献忠复陷六安,将州民尽断一臂,男左女右。” ----《明史纪事本末》
当时明军在江苏一带驻扎有重兵,李自成带领的大顺军在河南、陕西、甘肃一带实力雄厚。
张献忠自知难以与李自成抗衡,于是决定带兵向南开拓。
在湖南、江西等地扫荡劫掠一番后,1644年,张献忠带着强征的数十万士兵,向四川进发,打算把四川建设为根据地,以图发展壮大。
“江南未可图也,欲改为正号,养威蓄锐,莫如秦蜀,欲取秦必得蜀,得蜀以为根本,根本既固,然后北伐,四征天下。” ----《明史》
“江南未可图也,欲改为正号,养威蓄锐,莫如秦蜀,欲取秦必得蜀,得蜀以为根本,根本既固,然后北伐,四征天下。” ----《明史》
张献忠最先攻占的是重庆,因为重庆军民的顽强抵抗,张献忠非常恼怒,占领重庆后,下令断掉重庆市区全体民众的右手,割掉重庆周边一万多青壮年的鼻子和耳朵,再断一手。
他将这些青壮年作为恐吓他人的道具。每次攻占城池时,他就把这些人押到城墙下,告诉城内人,如果不投降,兵败后将落得更为凄惨的下场。
攻陷成都后,张献忠称帝,国号大西。
他并没有因为称帝而大赦天下,反而开始了为期三天的大屠杀,疯狂杀戮了20万民众。
按理说,张献忠要将四川作为根据地,需要四川民众的拥护支持才能站稳脚跟。他为什么一反常态大开杀戒呢?
1】张献忠的心理偏激,他认为人类有原罪,自己所做的是顺应天意, “替天行道”。
“逆(张献忠)尝向天诅云:人民甚多且狡,若吾力所不及,愿天大降灾殃,灭其种类!” ----沈荀蔚《蜀难叙略》
“逆(张献忠)尝向天诅云:人民甚多且狡,若吾力所不及,愿天大降灾殃,灭其种类!” ----沈荀蔚《蜀难叙略》
正是张献忠的这种自以为是的变态心理,让他心安理得地成为嗜血恶魔。
2】屠城为了立威,杀鸡儆猴
用恐吓作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段,靠血腥杀戮制造出恐怖氛围,使得川人中胆小者闻风丧胆,丧失抵抗能力。
3】防止四川民众与明军、李自成联合
张献忠的肆意杀戮,激起了四川各地民众的反抗。他派驻到各地的官员,很多死于当地民众之手。
他称帝后不到半年,川南地区又被明朝军队收回。北边李自成的大顺军与张献忠军队也发生过多次冲突。
张献忠认为“蜀人负朕,恨入骨髓”,为了防止四川民众与明军或者李自成形成内外勾连之势,张献忠毫不留情,所到一处就寸草不留。
4】无法得到,就要毁掉
张献忠称帝后不到两年,满清大军击败李自成军队,直逼成都,成为他最大的威胁。
张献忠预感到自己将四川作为根据地的计划破灭了,于是有了撤出四川的想法。
既然无法得到这片丰美的土地,张献忠也不愿意将它留给后来者,那就只有毁灭它。
“(张献忠)性狡谲,嗜杀,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 ----《明史》
“(张献忠)性狡谲,嗜杀,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 ----《明史》
疯狂的杀戮持续到1946年,张献忠烧掉皇宫,带着搜刮来的不计其数的金银珠宝离开了四川。
他率精兵十万,载着金银珠宝的船只上千艘,打算向东撤退到湖北一带,隐姓埋名做个富翁。 “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将变姓名走楚作巨商。”
谁知在四川彭山江口处,遇到明朝残将、川西地方将领杨展。杨展在江口设伏,用火铳和弓箭一起进攻,满载金银的船只多数被烧或因相互撞击,沉入江中。
此后不久,张献忠被清军击毙。死后尸体被悬挂在成都城墙上示众,被千万人唾弃。
张献忠死后,四川并未归于平静,反而掀起了更大的战乱。
三、第二次湖广填四川
张献忠虽然杀人如麻,在四川停留的时间有限,只有三年多。
其活动范围也并未涉及四川全境,在明军和清军的夹击下,大部分时间里,张献忠都在成都周边和川北部分地区活动。
张献忠死后,四川地区各种势力交杂在一起,将近四十多年的时间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中。
清军、明军、张献忠大西军的残部、李自成大顺军的残部、四川本地军阀等各种势力的混战一直没有停歇。
清军与四川本地的武装力量“夔东十三家”互相攻杀时,因为缺乏补给,到处搜粮,搜不到粮食就将百姓焚烧致死。并常以“民贼相混,玉石难分”为由,将全城男女老少全部屠光。
及至吴三桂谋反,四川被席卷进“三藩之乱”,吴三桂的军队与清军在此厮杀了八年之久。
连年战乱,田地荒芜,民不聊生,这片黑暗土地上的民众纷纷逃亡。
饥饿、瘟疫时时光临宛若人间地狱的巴蜀之地,没有逃出的百姓成批死亡。
常常方圆百里少见人烟,野兽成群出没,死于野兽之口的人不计其数。
“数千里城廓无烟,荆刺之所丛,狐狸豺狼之所游,成都所属州县,人烟断绝千里,内冢白骨无一存。” ----《明史》
“数千里城廓无烟,荆刺之所丛,狐狸豺狼之所游,成都所属州县,人烟断绝千里,内冢白骨无一存。” ----《明史》
1682年,新任四川荣昌知县张懋尝带着七个随从到荣昌县上任。
刚到县城,还没从空无一人、杂草丛生的场景中回过神来,一群老虎就突如其来地冲出来,叼走了五个随从。
“遍地皆虎,或一二十成群,或七八只同路,逾墙上屋,浮水登船爬楼,此皆古所未闻,人所不信者。” ----欧阳直《蜀乱》
“遍地皆虎,或一二十成群,或七八只同路,逾墙上屋,浮水登船爬楼,此皆古所未闻,人所不信者。” ----欧阳直《蜀乱》
1685年,清政府统计四川人口,惊愕地发现四川竟然只剩下1.809万人。
从明朝末年的400万人口,只经过100年,人口锐减超过了99%,这不得不让人惊讶而又感到无比悲凉。
此后,康熙帝安排了一批又一批的官员到四川任职。
以往古诗词中对四川描述得繁华而又热闹,怀揣着满腔热情的官员们到达四川后,往往错愕不已。
巴蜀地区出人意料的荒凉让他们震惊,四川人口实在太少,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开垦土地,大片土地荒芜,经济无法发展起来。
他们接连上书康熙帝,陈述移民到四川的必要性。
1694年,康熙颁布了《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向四川移民。
康熙时期,湖广行省已经分为湖北省和湖南省。按照传统说法,老百姓依旧将两省合二为一,称作“湖广”。
第二次“湖广填四川”浩浩荡荡地开始了。
不过,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故土难离。谁愿意背井离乡,到陌生的异地重新开始呢?
更何况一路上危险重重,林深树密,很可能走不到四川就客死他乡。
为了鼓励外省人民入川开荒,清政府规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
- 鼓励移民入川垦荒,凡入川者土地归自己所有;
- 拖家带口家入川者帮助上户口,解决户口问题;
- 凡垦荒的土地5年后才征税,新出生的人口永不加赋,等等。
土地就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听说四川的土地不要钱,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于是,靠近四川的湖南、湖北首先入川,接着陕西、福建、广东、云贵等十多个省的百姓拖家带口,陆续进入四川。
最初进入四川的农民都受益匪浅,他们拿着竹签、木棒随意插在地上,这就是属于他的土地了。
这场规模宏大的移民潮持续了一百多年的时间,从康熙年间,持续到雍正年间,在乾隆年间还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康熙末年,四川人口超过了200万,乾隆后期,四川人口突破了1000万。
四、结束语
经过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更迭,四川人口终于恢复到南宋的鼎盛时期。
动乱年代,人命如草芥,一次次的人口起伏,都是一部血泪史。
愿国泰民安,现世安稳。
与古为徒 厚重华滋
这有
古往与今来
族谱与祖训
名人与古迹
这里
弘扬传统文化
深耕姓氏人文
凝聚精神动力
点和
说说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