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及东亚、东南亚许多国家的传统习俗。这一习俗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末年的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实际上,粽子最早被称为角黍,是北方中原一带的叫法,因为北方盛产黍米。早在春秋时代,中原诸国的王侯贵族就以菰叶包裹黍米,做成牛角状,用于祭祖。
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粽子实物是在江西九江德安县出土的南宋古墓中,墓主人手持的一对粽子。粽子成双寓意吉祥,可见古时候粽子在红白礼仪中的地位很高。角黍流传到南方后,多用糯米为馅,才被称作粽子。
南韩江陵市端午节的主角金庾信是唐高宗时期的新罗大将,也是王族成员。他的父亲希望他成为像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名臣庾信一样的人物。金庾信协助大唐名将苏定方灭百济、高句骊二国。后来为了保住新罗,他派儿子怂恿高句骊遗民反唐,但遭到失败。金庾信羞愤而亡,被追封为兴武王,并被尊为大关岭山神。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至五月六日,江陵市会举行迎神祭,即他们所谓的端午祭,人们吃粽子是为了纪念金庾信。
伍子胥是春秋末年楚国人,因父兄被楚平王冤杀,投效吴王阖闾麾下,助吴破楚伐越。后来被吴王夫差赐死,尸身被抛入钱塘江。苏州百姓世代包粽子过端午,以此纪念伍子胥。
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曾率兵攻破楚国郢都,焚烧王陵,间接导致屈原的死亡。长平之战后,白起功高震主,被秦昭襄王赐剑自尽。他临终前哀叹自己杀戮太重,后世以芦叶裹粽食之,寓意去恶果避兵祸。
屈原是楚国三闾大夫,多次犯颜直谏,被流放三次。最终在汨罗江畔沉江殉国。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屈原逐渐成为端午节的主角。东晋时期,祭屈原、吃粽子成为一种家国情怀。
越王勾践在与吴国的生死角逐中获胜,五月初五在钱塘江举行了划船竞渡典礼,演化成了端午赛龙舟的重要活动。
文种是楚国郢都人,投向越国后成为重要谋臣。越国灭吴后,文种不听范蠡劝告,最终被杀。文种之名与粽子同音,越国百姓以包粽食之纪念他。
马援是东汉开国名将,讨伐湘西蛮部时,汉军水土不服。马援于五月初五强行突袭,最后大获全胜。湖南溆浦一带以五月初五为小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马援也在这一年病逝于军中,实现了马革裹尸的愿望。
陈临是东汉苍梧太守,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爱戴。每年五月初五是陈临的祭祀日,广府、梧州等地的陈氏子孙会举行盛大拜祭典仪。这些历史名人涵盖了多个地区,都被当地人视为端午节重要的纪念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