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新能源汽车被明确列为第9类危险货物。6月3日,一艘由中国前往墨西哥、载运3000多辆汽车的货船Morning Midas在太平洋航行中起火,船员无法控制火势后被迫弃船。该船由英国船公司Zodiac Maritime管理,共载运3048辆车,其中70辆为纯电车、681辆为加载锂电池的混动车型。幸运的是,船上22名船员乘坐救生艇弃船,所有船员均安然无恙。事发地点位于太平洋中部,距离美国阿留申群岛西南约300英里处。起火一天后的最新通告显示,火势状况仍不明朗,仍可见浓烟从船体冒出。
这场事故再次敲响了电车运输安全的警钟,也引发了对全球海运业是否已经做好准备应对电车销售爆发增长时代的质疑。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128.4万辆,同比增长6.7%,创历史新高。海运占汽车出口运输的九成以上,其中滚装船是最主要的运输方式。然而,在海上运输过程中,船舶会受到海浪、海风等多种外力作用而产生晃动、摇摆和颠簸,这可能导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包受损,从而引发热失控。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表示,新能源汽车起火的概率和燃油车相近,低于0.005%。尽管如此,新能源车辆火灾造成的单次经济损失普遍超过10万元,显著高于传统燃油车平均3万余元的损失水平,在各类机动车火灾中居于首位。
目前,汽车海上运输主要以滚装船(ROROs)、滚装客船(ROPAXs)、汽车运输船(PCTCs)为主,使用集装箱运输的集装箱船和多用途船等运输方式作为补充。滚装船的设计初衷是为了高效装卸车辆,但这些设计在火灾时可能成为“帮凶”:固定孔让火焰穿透甲板,斜坡道加速火势蔓延,缝隙则形成强烈的“烟囱效应”,加速火势扩散。近年来多起船舶火灾事故显示,新能源汽车电池隐患叠加滚装运输的环境风险,易引发灾难性后果。每一次新能源滚装船火灾不仅是一次安全挑战,更是一次保险责任与理赔流程的全链条“压力测试”。
根据《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新能源汽车被明确列为第9类危险货物。核心风险在于锂电池的热失控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但在滚装运输模式下,新能源汽车可按“一般货物”管理,而通过集装箱船、件杂货船等其他货运模式运输时,必须严格按“危险货物”标准操作。这一规定的背后逻辑是:滚装船的设计初衷就是高效装卸车辆,若强制按危险货物管理,需额外增加包装、固定、隔离等繁琐流程,可能大幅降低运输效率。因此,《国际危规》对滚装运输模式网开一面,前提是运输企业需自行评估并落实消防安全措施。
中国作为IMDG Code的缔约国,对新能源汽车运输的要求与《国际危规》保持一致。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发布了服务保障“新三样”货物安全畅通的相关指导意见,包括开辟海事服务绿色通道、规范政务办理材料、优化货物适运报告流程等。此外,针对海运的特殊环境,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学东指出,运输过程中应提出差异化的荷电量限制,并加强电池状况检测预警技术的研发。
除了运输安全,当前中国汽车的海运出口还面临运力不足的问题。由于专属滚装船建造周期长、运力增长有限,部分航线会临时采用集装箱船补充运能。不过,集装箱运输存在明显短板:耗时比滚装船直接驶入多3倍以上;且集装箱内空间封闭,散热条件差,运输锂电池车辆时火灾风险更高。因此,专属滚装船仍是新能源汽车海运的核心解决方案,而集装箱运输仅作为运力紧张时的过渡性补充手段。
为了在安全中实现高效,汽车滚装船越建越大。5月15日,能装载9500辆汽车的全球最大滚装船——“安吉安盛”轮正式命名并开启欧洲首航。短短一个月内,“全球最大”的汽车滚装船纪录更新得非常快,一年内已经三次改写历史。这背后反映的是整个行业一个很明确的趋势:船越造越大,运力集中化在加速。全球汽车出口量快速增长,尤其是中国自主品牌“批量出海”,带来运力集中化需求;而船越大、单位运输成本越低,船东在竞争中更具优势。中国汽车出海的速度越来越快,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了641万辆,同比增长23%,连续两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