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此番肯德基中国经营权的收购,在社交媒体演变成了马云版的“基督山伯爵复仇记”。 遥想当年,那已经是一个看脸的社会,穷困潦倒的马云,去应聘肯德基的经理助理,一同应聘的二十多个人,仅只淘汰了一个,就是马云。
现如今,马云卷土重来,早已不屑肯德基经理助理的位置,而是一掷千金,理直气壮坐到了肯德基老板的位置。可喜可贺,马云终于可以去肯德基名正言顺的上班了。坊间传说权当花絮,大可一笑置之。
马云的收购,和个人恩怨无关,更非卧薪尝胆的报仇,绝对不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是资本的博弈罢了。 1987年,第一家肯德基在前门开始了中国行,二十余年开疆拓土,现在遛个弯都能看到肯爷,比看见对门邻居的次数还要多。全世界就属咱们中国最欢迎洋快餐了,比美国本土都欢迎。
这二十余年,肯德基们闹出来这样那样算不得好的或大或小的事情,也不是一桩两桩,如若换了别的餐饮企业,或许早已在骂声一片中逃之夭夭了,但看准了中国这块大蛋糕的洋快餐们,在斗争中不断增强土洋结合的灭火能力,骂也不退,打也不倒,任尔西北东南风,我自东西南北都挺进。眼看着洋快餐陪伴着长大的一代人的娃娃,现在都成了洋快餐粉丝团的新鲜力量。
肯德基麦当劳们的消费主力军,是两三岁到三十五岁之间这个群体,不少小孩子刚进幼儿园就迷上了洋快餐,除了地毯式轰炸广告的无处不在,除了免费的儿童游乐设施,花花绿绿的赠送小玩具的吸引力之外,还可以从进化的角度来理解这种幼年伊始的热爱。
但洋快餐无疑是迎合人们偏爱煎炸和甜点本能的,对于习惯了的大人而言,要用理性去抵抗欲罢不能;对于小孩子而言,一直都不吃,或一直都当作限制食品,严格限制频率和总量,慢慢也就养成了好的饮食习惯,不会三天不吃心里慌。因此,虽说洋快餐充满本能的诱惑,洋快餐的广告深入娃娃的心,只要家长意志坚定,还是能让孩子避而远之的。
同伴教育和陌生人教育的效果,通常大大优于家长的苦口婆心。我女儿三岁多时也喜欢上了洋快餐那个味道,有一次又拽着外公走进了肯德基的店里面,碰巧遇到了一个爱管闲事的好心人,给小姑娘说:“你长得这么好,也来吃垃圾食品?记住了啊,不准吃!”小姑娘乖乖地拉着外公走了。此后她忍不住想吃的时候,一来念及叔叔的教育,怕吃了长成小胖墩;二来担心再遇到类似的叔叔,那就是屡教不改了,所以几乎就没去了。如果现在的叔叔阿姨们也都能多句嘴,“别人家的孩子”会受益匪浅的。在法国有一些志愿者在肯德基、麦当劳餐店门口,劝阻小孩子们不要消费垃圾食品,此类活动还得到政府的支持。
家长最糟糕的奖励,就是带着孩子去吃洋快餐。把洋快餐和奖惩结合在一起,会强化孩子的味觉偏好,孩子会想方设法自行奖励,导致最终的失控。最温暖的爱,是和孩子一起,吃一顿又一顿的自己家做的饭。这样的爱和陪伴下,洋快餐对孩子来说,就无非是极为偶尔的一个普通选择。
说了这么多洋快餐的坏话,不是念叨马云此举的不是,只是一以贯之的价值判断。觉得好吃不是罪过,觉得好吃还能少吃是自律,不觉得好吃是对自家好厨艺的褒奖。肯德基的本土化是做得最彻底的,现在马云买下来,资本说了算,或许,姓了马的肯德基,有朝一日,一时兴起,肉夹馍,驴肉火烧,酸豆汁,担担面,小笼包,羊肉粉,扬州炒饭们,都会成为肯德基的招牌菜。那就不是马云的复仇记了,那是传统中国美食的扬眉吐气。马云买肯德基,不是因为喜欢吃薯条,而是因为想在这里卖烤红薯。
文/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