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季度经济数据。数据显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达到103174亿元,同比增长4.2%,比去年全年加快了1.0个百分点;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3%。
一季度的投资数据反映了经济在充满挑战的国际环境中的超预期表现。外部环境存在一些意外冲击,但全社会对经济增长的信心显著增强。许多企业家方向感更明确,这既源于对中央经济政策的信心,也来自对产业升级趋势的把握。一季度GDP增速为5.4%,与去年四季度持平,处于近7个季度以来的高位。这对于实现未来“十五五”规划和2035年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是重要亮点,尤其是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的8.3%增长率。过去几年,投资一直是经济增长的拖累因素,今年投资的增长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房地产投资的拖累效应明显收窄,预计随着政策加码,将继续缩小。制造业投资贡献显著,提振了内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快于经济增长速度,还大幅领先总体投资增速,成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
民间投资由上年全年下降转为增长,一季度同比增长0.4%。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大家对中国经济和中国资产信心的恢复,以及中央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传递出的支持信号。民间投资的增长释放出市场活力增强的信号。政府应在税收和社保减免方面给予外向型民营企业支持,帮助他们稳定就业。长期来看,各级政府应加强民营经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禁止趋利性执法,稳定民营企业家的信心。
从40个重点城市监测情况看,一季度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1.2%和4.4%。一线城市整体表现较好,但总体房价跌幅有所收窄。二手房交易逐渐活跃,但这种活跃是“以价换量”。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有助于新房市场更快摆脱去库存压力。回暖态势可能逐渐传导至二线城市,但三四线城市的复苏面临较大困难。接下来的重点是解决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库存问题,帮助地方政府减轻财政压力。
我国房地产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商品房还是保障房建设都存在大量真实需求。未来应持续推动改革,完善房地产市场,包括投融资体系。部分高端住房应完全放开限购、限价政策,交由市场调节。政府应利用窗口期创新融资工具,管理好保障房、人才公寓等项目。尽管大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较低且人口不断流入,结构性需求依然巨大。此外,政府将提供更均等化的养老服务、教育服务和医疗服务,促使更多人愿意在城市定居购房,带来新的房地产需求。要激活房地产市场,应给予历史上信誉良好的开发商充足的信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