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莫言的《藏宝图》系列短篇小说,闲暇之时对莫言进行了一番研究,发现其竟是如此有趣。莫言,原名管谟业,五五年生人,山东高密人,作家协会副主席,一二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八六年,莫言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八四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四十种语言。作为首位获诺奖的中国籍公民,莫言一时间名声大噪,众人皆知。但这出了两个极端,一面,很多人疯狂追捧莫言和其小说,为了沾点“文气”,甚至跑到人家旧居去“拔萝卜”、“扣墙角”、“搬砖头”。另一面,又有很多人疯狂诋毁和黑他,说他获诺奖就是因为瞎写。
且说回正题——莫言是一个怎样有趣的人呢?他的名字就很有趣,原名管谟业,他给自己取了个笔名:莫言。莫言生长的年代,物质生活极度贫困,他像小狗、小猫一样长大。上小学时,碰上特殊时期,仅仅因为出身和叔叔的身份,只读了五年级,就被视为“坏分子”而辍学回家,务农为生。他祖父只不过有几亩地和几头牛,在当时就被划为坏人。
如此悲剧性的童年,让其心里有了阴影,再加上母亲的谆谆教导,说话做事都小心翼翼,于是谐音“谟业”,取名莫言。这些细节从他的书里都可以星零可见,了解他作品的人都能发现,他很多小说都是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其实那这个“我”,总有那么一点他自己的影子。包括对特殊时期的勾勒,对苦难人民的描写都能看出里面蕴含的痛和无奈。
莫言也:不说话。但他又写了如此多的作品。有趣的名字下,是怎样的遭遇才让其三缄其口。他那一辈的人都深有体会。问及笔名,他自己却很轻松。他的原话: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的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看完莫言这本《藏宝图》小说集,你就不得不说他的文字是真有趣。比如,他在《藏宝图》的第一句话是:这个故事从头到尾只有一句真话:这个故事从头到尾没有一句真话。你会琢磨半天,然后感觉很妙。他的文字风格,典型的魔幻主义。比如在《嗅味族》中,“我”和母亲们讲自己的经历,说自己跳入深井中和那些长鼻人共享美味佳肴,而那些长鼻人只嗅不吃,但很会做饭,有烧鸡,还有野兔。
本是美妙的故事,可是画风一转:“还敢胡说,母亲愤怒的说着,揪住我耳朵的手又加了一把劲儿,使我的耳朵不知变成了不知什么模样,“说实话到底干什么去了!?”我的眼泪夺眶而出,耳朵疼痛是热泪盈眶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我感到委屈,明明我说的是大实话,但他们却以为我在撒谎。
明明我是冒着被长鼻人惩罚的危险,把一个美好的秘密告诉他们,但他们却以为我在胡编乱造。我的那些可恶的兄弟姐妹们,见我受到惩罚,不但不表示同情反而幸灾乐祸,他们得意的眯着眼睛,脸上挂着笑意。那四个年纪比我小的可能怕我收拾,他们笑的还比较含蓄,那四个比我大的,丝毫也不掩饰他们的得意之心,甚至添油加醋的说一些让母亲更加愤怒的话。
本该难过至极了,又一转:母亲松开揪住我耳朵的手,我感到耳朵火辣辣的,知道它的体积大了不少,我的耳朵比平常人的都要大,原来也大不了多少,因为人们的扭和拧,它们变得越来越大。那种疼痛看着就感受到了,但分明让人想发笑;处理得太有趣了,不是顺着路子来,而且另开一壶。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读《牛》的时候,读《一匹误入民宅的狼》的时候,读《冰雪美人》的时候,那些个魔幻故事非常有趣地嵌入书里,你会觉得有点玄妙,但再一想,貌似也很有道理。莫言的叙事风格确实吸收了国外一些作家的特点,但几乎完全融为自己的东西。我想之所以故事如此有趣,一半是能力:莫言的灵魂本来就很有趣,能把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闻,结合社会发展和世界趋势,再加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魔幻地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