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知道全球三大湾区 有纽约湾区 旧金山湾区 东京湾区。湾区是什么小编来带大家认识一下。
湾区是指由一个海湾或者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
湾区经济是一种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是世界先进滨海城市的显著标志。
聚集是城市的本质,大湾区是城市发展的高阶形态
2017年,湾区概念成为热词。放眼全球,世界顶级的城市群大多分布在湾区,目前已形成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三大湾区鼎立的格局,纽约湾区是金融湾区,是世界金融、证券、期货、保险及外贸机构的聚集地;旧金山湾区是科技湾区,是世界互联网巨头、知名高校的摇篮;东京湾区是产业湾区:连接京滨、京叶两大工业带,制造业、建筑业发达。
从全球发达国家来看,大湾区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高阶形态。
纽约湾区自19世纪中期开始发展,如今以其发达的金融和制造业、便利的交通、高水平的教育和优良的环境吸引了超过4347万人口,其中心城市纽约的780平方公里土地上便集聚了1800万人口,GDP产出占全美的10%,对外贸易周转额占全美的1/5,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1/3,全美TOP500公司1/3以上的总部设在纽约湾区,是世界金融的核心中枢。
旧金山湾区总人口约768万,陆地面积1.8万平方公里,被誉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之一。如果视其为一个经济体,在全球可排名第21位。29家财富500强企业聚集于此,数量仅次于纽约湾区,其中包括苹果、谷歌、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和特斯拉等企业的全球总部。
东京湾区占地13562平方公里,占日本总面积的3.5%,聚集了日本1/3人口、2/3经济总量、3/4工业产值,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群和国际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商贸中心和消费中心。
可见,只有聚集更多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才能真正建成国际化大都市,才能更好地引领城市群的发展。
世界三大湾区的演进路径
纽约湾区:从贸易港走向世界金融中心
纽约湾区是伴随着纽约区域规划协会(RPA)的总体规划发展而来,总体经历了四个演进阶段,如图所示。从贸易大港走向世界金融中心,纽约湾区发展背后的驱动力,是天时地利人和的良性循环。天时方面,在于它彼时正处产业的升级转型期,从港口贸易,到工业、服务业再到金融业层层升级;地利方面,它是天然深水港,连通欧洲;人和方面,纽约区域规划协会等各方协调的跨洲规划,加之纽约湾区本身就是美国东部教育重镇,汇聚人才资源,具备发展合力。
旧金山湾区:从黄金乡走向科技谷
旧金山湾区的发展,同样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如图所示。与纽约湾区不同的是,它的政府规划色彩没有那么浓厚。旧金山湾区发展驱动力,除了自然禀赋和二战推动外,人才、科技和创业资本三要素的良性循环是关键,斯坦福大学为首的高校资源为企业输送人才、专利和技术,企业回报以资金和捐助,推动科技不断创新。多年发展下,慢慢向南延伸形成“硅谷”,而科技对制造业也起到促进作用,因而创新贯穿于整条产业链之中。
东京湾区:从港口竞争走向工业带协调发展
东京都市圈的发展历经“单极-扩散-协调”的过程,即从港口竞争走向工业带协调发展,如图所示。从东京湾区发展驱动力来看,港口优势形成京滨、京叶两大工业带;新干线开通加速了人口向东京聚集;而政府的总体协调规划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纵观三大湾区的发展历史,湾区的形成首先都依赖于自身的资源和港口群,同时,抓住了三次科技革命历史机遇,引导各种要素资源加快向湾区集聚,实现了产业的升级和跨海交通的通达。其发展路径可总结为四个阶段:强核高聚合力阶段,辐射扩散阶段,多中心分工协作阶段,全球化分工协作阶段。如图所示。
粤港澳大湾区 从设想 走向实践
一、从经贸合作到城市群规划
2008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中,就将珠三角9城与港澳的紧密合作纳入规划。这份文件设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为落实此纲要要求,2009年2月,粤港澳三方在香港联合举行“第一次共同推进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联络协调会议”,明确提出,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合开展《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
2015年3月底,国家发改委等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被明确提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2015年11月的广东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广东省十三五规划建议发布。规划提出:创新粤港澳合作机制,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形成最具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世界级经济区域。
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出炉。在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一节里,提出: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
同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其中要求: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广州、深圳在管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
在2016年4月正式发布的广东省“十三五”规划中,“粤港澳大湾区”被多次提及。第十章“促进深度融合形成粤港澳台合作新局面”中,第一节标题即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随后,用近千字的篇幅论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推进粤港澳跨境基础设施对接,加强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三方面的内容。其后的两节内容,分别从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共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的角度继续部署粤港澳合作发展工作。 2016年12月,珠三角湾区城市群规划的编制被提上日程,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加快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珠三角湾区被列为“跨省级行政区域城市群”。
2017年1月,广东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携手港澳推进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17年3月,全国两会。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粤港澳大湾区”在论述港澳问题时被正式提出,并被细化至“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至此,粤港澳大湾区被纳入中央顶层设计。
二、大湾区时代来临 硬软件均需升级
虽说“粤港澳大湾区”在最近两年才“热”起来,但CEPA的成果一直在延续。特别是随着几个补充协议的签订,至2014年底,广东省率先与港澳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2016年,内地全境与香港、澳门均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
而粤港澳连通、合作的许多基础工作,也已进行多年。其中,交通工程成效最显著。十几年来,从珠江口东岸去往珠江西岸,陆路交通除了绕行广州市区,只能走虎门大桥这个“华山一条路”。时至今日,连通珠江口东西岸的几项大手笔路桥工程已在建或即将开工,交通“硬件”上的提升或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收到的第一份大礼。
像开建8年、横贯珠江口东西岸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目前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年底前将具备通车条件;承担着缓解虎门大桥拥堵重任的虎门二桥项目也进展顺利,最快将于2019年建成通车;争议多年的深中通道也将于今年全面开工建设岛、隧主体工程。
“硬件”之外,多方合作机制、改革权限等“软件”需求,也迫在眉睫。呼声最高的是粤港澳高层沟通机制,即一年一度的“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粤澳合作联席会议”。这两个联席会议,分别从1998年、2003年开始运行,由粤港、粤澳两地行政首长共同主持,进行贸易、经济、基建、运输、道路、海关旅客等事务的协调,其下会根据项目需要设专责小组。如港珠澳大桥、广珠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都是在这个机制下进行的协调运作。像2008年,珠海、澳门就在粤澳合作联席会议框架下成立了珠澳合作专责小组,迎接港珠澳大桥时代的到来,并探讨协调横琴开发、珠港机场合作等。
联席会议协调的也不光是大项目,合作事项还遍及各种领域。例如,2014年的粤港联席会议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就有100项,2016年粤港联席会议上,单是签署的合作协议或合作意向书就有9份,涉及到自贸区建设、医疗、环保、食品安全、旅游、海事,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等多个方面。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升级后,对协调机制、改革权限的更高层需求被提出。广东省发改委主任何宁卡在今年“两会”上即针对此点提出建议:在国家层面研究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协调机制,统筹研究解决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重大问题,协调落实重大合作事项。
三、“一国两制”下的全面合作实践
国家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标志着继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之后,粤港澳大湾区正式成为又一个国家战略。三地中,京津冀一体化重“疏通”,政治属性更浓。长江经济带重“保护、转型、城镇化”,而粤港澳大湾区重“对外开放”。
无论外界如何解读分析,毋庸置疑的是,粤港澳大湾区时代的来临,意味着粤港澳区域合作,进入了深化升级阶段。向世界级湾区的对标,也意味着粤港澳区域合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覆盖了广东省9座城市―――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佛山、江门、惠州、中山、肇庆,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这11座城市分属不同关税区,有不同的法律和行政体系,将它们作为一个“城市群”来进行统筹规划,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将要在“一国两制”平台下进行许多全新的“跨制度”尝试。
这种尝试虽然在经贸领域已积累了经验,多项基建方面、深度合作的尝试也已开展,但城市群规划显然涉及面更加广泛。就像香港特首梁振英所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不只是城市、土地利用的规划,还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在交通规划一体化、新兴产业错位发展、土地和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同城化等方面,也如省发改委主任何宁卡所言,尚面临协调难题,在营商环境、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也还有相当差距。
未来惠州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定位城奶妈级一流城市
为什么说惠州将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十一城,扮演奶妈的角色?首先我们来了解惠州人文 和自然资源、自身产业。
一、自然资源
土地类型多种多样,耕地、林地、草地、水面、滩涂样样齐全,利于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水力资源也相当丰富。境内有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34条,总长约1500公里。
广东三大水系之一的东江、西枝江、横贯其中。浅层地下水量33亿立方米,水质总体良好。是供给香港、深圳、广州等地的重要水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60.32万千瓦,有很大开发潜力。海域中有浅海面积560.4平方公里,可供开发养殖面积137.33平方公里。海区内有鱼类400,贝类200多种,甲类100多种,刺皮类60多种,藻类30多种,具有较大的经济和捕捞价值。适宜建设海港码头的海岸线长28.4公里,可建泊位12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76个。惠州港为华南地区的天然优良 深水港。
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40多种,主要有无烟煤、铁矿石、锡矿、钨矿、钾长石、高岭土、铅十锌、萤虫石、石灰石等。铌钽、石灰石、水晶、汞等矿产储量居广东省前列。
惠州市森林资源丰富,2011年底惠州市森林覆盖率60.4%
二、产业
2016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6.42万亩,增长0.9%;粮食总产量59.99万吨,增长0.4%;蔬菜总产量298.31万吨,增长7.5%;水果总产量77.37万吨,增长6.1%。
2016年肉类总产量18.75万吨,下降2.0%。其中,猪肉产量13.94万吨,下降2.9%;禽肉产量4.43万吨,增长0.2%。全年水产品产量17.15万吨,增长2.7%。其中,海水产品产量8.44万吨,增长2.1%;淡水产品产量8.71万吨,增长3.3%。
惠州为什么会定位成粤港澳大湾区奶妈级别城市
据小编了解惠州 2017年,大亚湾石化区实现产值1018亿元,增长26.4%。今年1—9月,园区实现产值1175.6亿元,增长61.7%,预计今年园区的石化产值将达到1600亿元。
园区按照“一核心、三集群”产业发展路径,以发展壮大大乙烯大化工为“核心”,加快发展石化中下游深加工产业集群、高端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为石化产业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现已实现炼油2200万吨/年、乙烯22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落户项目86宗,总投资1726亿元,形成碳二、碳三、碳四、碳五、芳烃、碳九等产业链。化工产品就地转化率达71%,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达85%。2017年,中下游工业增加值占石化区的52.4%。
另外,惠州市下达大亚湾区“十三五”节能“双控”目标为:能源消费总量919.9万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1.68吨标准煤/万元。但根据测算,到“十三五”末,在中海油炼化二期及中下游配套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大亚湾区能源消费总量将达2000万吨标准煤,比“十二五”末增长144.5%,单位GDP能耗增长64.4%。将预计达到的相关数据和此前定的目标相比,困难显而易见。
在交流过程中,惠州市安监局有关负责人提出,从安全的角度考虑,现有园区能容纳多少项目?惠州市环保局提出环保方面的考虑。因此,大亚湾石化区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拓展土地资源、提升工艺和环保技术等方面尤为迫切。
蔬菜
香港人吃的蔬菜四成产自惠州,全国6家出口日本的活体鳗鱼养殖基地,其中一家位于惠城马安,惠州企业酿制的荔枝酒远销欧美……这是惠州外向型农业的真实写照。
日前,由广东省农业厅、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广东省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考评工作落下帷幕,首批评定的100家示范基地中,惠州有12家上榜,成为全省上榜最多的地级市。
作为珠三角及毗邻港澳地区的农业大市,近年来,惠州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同时,充分利用区位、土地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目前全市共有出口蔬菜、畜禽及水产品种养、加工企业及基地112家,2015年出口农产品20580批,2.9亿美元,不仅是香港最主要的蔬菜、肉类供应基地,部分深加工农产品更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国际市场。
惠东白花镇,惠东县东进保鲜肉类有限公司冻库外,工人正在将一箱箱冰鲜猪肉搬运上冷链车。这些上午才屠宰、切割和包装的新鲜猪肉,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之后将到达香港,赶上第二天清晨的早市。
与此同时,在仲恺陈江,勇记农业开发(惠州)有限公司的蔬菜加工车间内,一批刚收割的蔬菜正在进行分拣、预冷和包装,几个小时后将装车送往香港,与东进公司的冰鲜猪肉一样,赶上第二天清晨的早市。
产自惠州,主供香港,是上述两家公司农产品的共同特点。东进保鲜肉类公司隶属于新三板上市企业东进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创始人何新良出生于惠东白花镇,后移民香港,一直从事猪肉贸易生意。香港回归后,他回到家乡办起养猪场,并配套加工企业,成为内地首批4家供港猪肉加工企业之一,目前已发展成为年出栏生猪量约20万头的大型生猪养殖企业。
“公司做供港猪肉18年了,平均每天有120多头猪供应香港,目前是香港冰鲜猪肉最大供应商。”东进农牧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2015年公司供港冰鲜猪肉销售额约1.1亿元,占公司销售总余额约19%。
预计惠东还会建设一座核电站,可能会建在惠东大坪岭核电站。距离大鹏核电站70-80公里,仲恺是以科技产业创新为主,大亚湾西区是以石化生产 旅游产业为主 惠东就厉害了 如果国家建设核电站 那么惠东就三大产业 蔬菜 旅游 能源输送。
博罗是以养生 度假为准。惠城是最适合居住的城市 惠阳跟大亚湾是深圳东进必经之地。这样一来整个粤港澳大湾区 就能很容易区别惠州将会定位成什么样的城市。
本文由:深惠地产客服编辑,本文章是从网络整理编辑。关注深惠地产客户 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十一城未来发展,关注了解惠州新房 二手买卖。 dashujiniang加私聊 关注惠州本土最大地产喜乐居房地产 资源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