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郑西坡朗诵的一首《母亲的专列》娓娓道来却极其震撼,它拨动了观众的心弦,令人深思,发人深省。5月16日,中庸大道老师在小泉流水诵客学院就这首诗歌进行了解析分享,让我们共同领悟诗诵的情怀,学习如何用声音来真切地传达这份感情吧。
母亲的专列
作者:丁可
这是您唯一的一次乘车
母亲
您躺在车肚子里
像一根火柴一样安详
一生走在地上的母亲
一生背着岁月挪动的母亲
第一次乘车旅行
第一次享受软卧
平静的躺着
像一根火柴
只不过火柴的头黑
您的头白
这是您第一次远行
就像没出过门的粮食
往常去磨坊变成面粉时
才能够乘上您拉动的
那辆老平板专列
我和姐姐弟弟妹妹
陪着您远行
窗外风光一闪而过
母亲,您怎么不抬头看看
只像一根躺着的火柴
终点站要到了
车外是高高的烟囱
导师讲析分享
中庸大道老师
大道是一爱玩儿的老头儿。年轻时拉过多年小提琴,考进戏曲学校学过花脸。唐山大地震被埋压在废墟下面7个小时,捡了条命。后来又学机械工程和政治,还去欧洲的名牌大学做过高级访问学者。在国内也主持过很多大型活动。最喜欢的还是码字儿读字儿玩儿。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撒着欢儿地活!
对诗歌作者及剧中背景的介绍
《母亲的专列》的作者叫丁可。徐州沛县人。1955年生。高中毕业后务农多年,曾做过大队宣传队演员、文化馆创作员。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诗文七百余篇,多篇作品入选《新中国五十年诗选》和《二十世纪汉语诗选》选集。
丁可退休前,担任县文化馆的工会主席,他的妻子叫黄二云,在街头上摆小吃摊,常被城管追得到处躲。周梅森先生创作《人民的名义》,郑西坡的妻子叫“孙二云”,推三轮车卖了十年的早点,最后在卖早点躲避城管的途中遭遇车祸去世。周梅森先生根据丁可的原型改编,保留了真实的故事背景。在《人民的名义》里,省委书记沙瑞金视察大风厂时,郑西坡为大家朗诵了这首《母亲的专列》,让全场动容,观众泪奔。
对诗歌作者及剧中背景的介绍
《母亲的专列》的作者叫丁可。徐州沛县人。1955年生。高中毕业后务农多年,曾做过大队宣传队演员、文化馆创作员。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诗文七百余篇,多篇作品入选《新中国五十年诗选》和《二十世纪汉语诗选》选集。
丁可退休前,担任县文化馆的工会主席,他的妻子叫黄二云,在街头上摆小吃摊,常被城管追得到处躲。周梅森先生创作《人民的名义》,郑西坡的妻子叫“孙二云”,推三轮车卖了十年的早点,最后在卖早点躲避城管的途中遭遇车祸去世。周梅森先生根据丁可的原型改编,保留了真实的故事背景。在《人民的名义》里,省委书记沙瑞金视察大风厂时,郑西坡为大家朗诵了这首《母亲的专列》,让全场动容,观众泪奔。
对诗文内容的分析
这确实是一首充满对母亲的爱,饱含亲情的诗歌。
大家都知道,我们最初接触一篇文字,无论是视觉中的读还是听觉中的倾听,倘若激发起我们的某种情绪,或者感动或者悲伤或者兴奋或者愤怒等等,那一定是文字的意象与我们的内心深处的某种价值认知和审美趋向发生了共鸣。你要去解读,或者你要去用声音二度创作,则必须认真做好案头工作。这是一位诵者最起码的素质要求。
这里首先要提醒各位的是:切忌模仿别人。
我把这首诗分成了五个段落:
第一是从“这是您唯一的一次————安详”。这是背景交代,谁,在哪里,怎么了?这一段有三个关键词:“唯一”,“乘车”,“火柴”。尽管是平实的叙述,但这三个关键词应该重读,一下就抓住了听者的心。
第二是从“一生————头白”。60个字,浓缩了含辛茹苦的母亲整整一生。这一段是四个关键词:“一生”,“背着岁月”,“火柴”,“头白”。尤其是“背着岁月”四个字,真的是沉甸甸地压得让人无法呼吸。
第三是从“这是您第一次————平板专列”。作者为了强调母亲的无私奉献与一生操劳,这一段又塑造了一个“粮食”的意象。从没出过门的麦子,到被碾成面粉,再到被人们吃掉。这样一个包含无数劳作的过程,凝缩在四句话中,进一步强化了母亲的奉献。这一段的关键词是:“第一次”,“粮食”,“专列”。
第四是从“我和姐姐————躺着的火柴”。兄弟姐妹们看着躺在灵车上安静的母亲,看着窗外一一闪过的风景,想起母亲操劳的一生,不舍之情油然而生。他们多想母亲能坐在车里看看车窗外的世界啊。这一段的关键词:“陪着”,“抬头看看”,“躺着的火柴”。
最后两句我把它们归结为第五部分,也就是结尾部分。终点,便是与慈祥的母亲告别的地方。关键词:“终点”,“到了”,“烟囱”。
请大家注意,我们区隔出“关键词”并非一概要求重读,而是在处理关键词的发音时,一定要有饱满的情绪,饱满的情绪并非意味着声音大!可以虚实声结合,也可以纯粹处理成虚声,还可以停顿。这点要非常注意。
这首诗先后出现了三次“火柴”的意象。我以为,“火柴”二字,便是这首诗的诗眼。“火柴”是什么?“火柴”的性格特征:照亮别人,燃烧自己,在与可燃性的材料摩擦之后燃起火苗,换句话说,在与客体互动过程中,发出光和热。然后黑色头部变成灰白色的灰烬,被人弃之。用“火柴”的意象,暗喻母亲的伟大,实在太贴切不过了。朴实却又打动了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丁可老师这篇文字背后,真的是蕴含了太多的意象!在这样的意象之中,我们可以按照各自的人生经历,用自己独特的声音去解读《母亲的专列》。
诵读经验分享
1.作品的选择非常重要,别人读得很好,未必适合你。你的声线,音色,年龄,阅历,诗像背后的内涵与你自身的关系等等。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去选择作品。
2.你的诵读要首先打动你自己。看到文字你有解读或者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如果你自己都没有被打动,那一定不会打动听众。
3.朗诵是一种审美活动。我一向都认为审美是主体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来,同样一篇文字,当然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但无论用怎样的方式,都必须是和谐的。和谐了才会有美。
4.我自己的写作与诵读活动,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放在第一位的目标是首先愉悦自己。包括在喜悦、悲伤、痛苦、无奈等等各种情绪里愉悦自己。当然,那样的愉悦过程伴随着自己的提炼与提升。所以,对作品本身的内涵与脉络走势的解读,我会放在比发音、停连、轻重等基础性的技术更重要的一面。
5.背景音乐的选择很重要。大家有兴趣可以参考我曾在和兑之吉的大讲堂上分享过的那篇“关于朗诵配乐”。
导师自读感悟
《人民的名义》,一直追着看完了。 那天晚上一个人在家,恰看到郑西坡读这首诗那一集, 瞬间被感动的稀里哗啦。不知这是丁可之前写的一首诗, 便用回看的方式,将诗文一句一句记录下来。记录的时候,竟然手哆嗦,就像捧着一块又一块滚烫而又沉重的铁疙瘩,一下一下砸在心上, 灼烧一般地疼。 丁可“火柴”的意象,将天下母亲的品质映射的熠熠生辉。而这个族群、这个时代的母亲们,经历的苦难尤其深重。 读到“终点”处,那“高高的烟囱”,怎么会不动容?! 母亲操劳艰辛的一生,都浓缩在了这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远行的路上。 想到依然健在的自己的母亲,想到那么多的母亲,想到我们共同的母亲——祖国......思绪,已然和着百般滋味,在泪眼模糊中,握紧了双拳。
细数人生的过往,都是一部属于自己的不朽传奇。伸出双手,握一缕清风,融一抹优雅文字,把它们挽成小花,别在发间,用流年的声音刻录下点滴的过往,记下铭心的春秋,小泉流水研修学院,带你一起诠释人生......
本期编辑
@轻舞飞扬
和兑之吉荔枝fm波段号
FM1733497
和兑之吉简介
“和兑之吉”是一个诵客学院,是文化公益和文化娱乐的平台,定期有高水平的诵读导师主持群讲堂,点评诵读作品,发布朗诵培训文章,并定期组织赛诗活动,相互沟通学习,共同提高。直接回复公众号可以和我们取得联系。点击页首蓝色小字和兑之吉关注和兑之吉公众号,扫描或者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和兑之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