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对乌军援政策反复无常 军援急转弯背后的算计!7月8日,美国国防部宣布恢复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这一决定直接来自总统特朗普的指令。五角大楼表示,此举旨在帮助乌克兰自卫并致力于实现持久和平。然而,这一政策转变与特朗普此前多次宣称的结束俄乌冲突承诺形成鲜明对比。几个月前,特朗普曾暂停对乌军援,并暗示乌克兰应接受领土让步以换取和平。
现在,美国再次向乌克兰输送武器,加剧了战场局势的紧张,引发外界质疑特朗普的真实意图。俄罗斯军事记者亚历山大·斯拉德科夫直言,美国是敌人,必须明白这一点。他的观点反映了俄罗斯国内对美国政策的强烈警惕,认为美国并非真心希望战争结束,而是通过持续军援使俄乌冲突长期化,以此削弱俄罗斯,同时巩固自身在全球军事工业中的主导地位。
特朗普此次恢复对乌军援,最直接的受益者是美国军工企业。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军火巨头如洛克希德·马丁、雷神等公司的订单激增,利润暴涨。美国对乌军援的模式已从无偿援助转变为有偿军售,甚至要求乌克兰以稀土开采权等战略资源作为抵押。这种资源换武器的交易模式不仅让美国军工复合体赚得盆满钵满,还使乌克兰在经济上更加依赖美国。
在国内政治博弈与“美国优先”战略方面,共和党内部存在两派声音:一派主张减少对乌援助,将资源转向亚太以应对中国;另一派则坚持继续支持乌克兰,以维持对俄罗斯的战略压制。特朗普恢复军援可能是为了平衡党内不同势力的诉求,同时确保美国在欧洲的军事影响力不被削弱。特朗普并不单纯出于对乌克兰的支持,而是将军事援助视为巩固美国全球霸权的手段。
对俄施压可能也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谈判筹码。特朗普曾在2025年初表示,希望推动俄乌谈判,甚至提出30天无条件停火倡议。但谈判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俄军仍在战场上保持攻势。此次恢复军援可能是特朗普对俄罗斯施压的一种方式,试图迫使普京在谈判桌上作出让步。俄军事专家指出,美国的军援延迟交付实际上是在为军工企业创造长期利润空间,而非真正解决乌克兰的战场困境。
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长期以来被质疑掺水严重。根据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的报告,美国承诺的768亿美元援助中,仅有17%真正流向乌克兰,其余大部分资金用于更新美国自身军备库存和支付美军工资。这意味着美国军援的主要受益者并非乌克兰,而是美国军工企业和国防体系。
美国通过持续军援乌克兰,不仅削弱了俄罗斯,也让欧洲陷入长期消耗。欧盟国家被迫增加军费开支,在经济和能源领域更加依赖美国。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表示,没有美国,欧洲无法建立有效的安全保障。美国借此巩固了在欧洲的军事主导权,同时削弱了欧洲的战略自主性。
美国恢复军援无疑会延长俄乌冲突的持续时间。乌克兰虽然获得更多武器,但仍难以扭转战场劣势,而俄罗斯则被迫投入更多资源应对。这种消耗战模式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既不让俄罗斯轻易获胜,也不让战争迅速结束,而是让冲突维持在可控范围内,以便持续削弱俄罗斯并从中获利。
面对美国恢复军援,俄罗斯的反应至关重要。俄军事记者斯拉德科夫强调,俄罗斯的战略防御使其比美国更强大。这一观点反映了俄罗斯的军事策略:即便西方持续军援乌克兰,俄军仍能依靠电子战、防空系统和军工产能优势维持战场主动权。然而,美国的新一轮军援可能会带来新的挑战。未来,美国可能提供更先进的远程打击武器,进一步威胁俄罗斯本土。
特朗普恢复对乌军援表面上是为了帮助乌克兰自卫,实则是美国军工复合体、地缘战略和国内政治博弈的综合结果。这场战争已成为美国的永久提款机,既削弱了俄罗斯,又控制了欧洲,同时让军火商赚得盆满钵满。然而,战争的长期化对乌克兰和欧洲而言是灾难性的。最终,这场冲突的赢家或许只有一个——美国。而乌克兰、欧洲甚至俄罗斯,都将在漫长的消耗战中付出沉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