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部于7月6日发布通知,决定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部分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相关措施。商务部发言人当日表示,欧盟委员会于2025年6月20日出台措施,限制中国企业和产品参与其医疗器械公共采购,并持续在中国企业参与公共采购领域设置壁垒。因此,中方不得不采取对等限制措施。
对于此次中方出台的反制措施,业内人士表示,这些措施针对性强,考虑到了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现状,将对欧盟高端医疗器械厂商产生较大影响。财政部的通知规定,当采购预算金额超过4500万元人民币时,必须排除欧盟企业(不包括在华欧资企业)参与。对于非欧盟企业,其提供的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占比不得超过项目合同总金额的50%。
在广州从事医疗器械生意的徐先生介绍称,从整个市场份额来看,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份额正在缩减。例如,在他的公司中,进口医疗器械仅占业务量的四成,而自欧盟进口的仅占一成,其余三成来自美国厂家。财政部通知所附的具体品目清单显示,涉及的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共有50种,包括日常医用器械和高端大型医疗设备。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多次通过双边对话表示愿与欧方通过对话磋商和双边政府采购安排等方式妥处分歧。然而,欧方仍一意孤行,采取限制措施。因此,中方不得不采取对等限制措施。相关措施旨在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环境,在华欧资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受影响。
徐先生进一步指出,通常而言,政府采购活动中对自欧盟进口的高端医疗器械预算能达到4500万元以上的主要集中于一些高端影像设备。虽然西门子、飞利浦等品牌在该领域具有市场优势,但近年来国内企业如联影医疗、东软医疗等已经开始布局,国产高端影像设备逐渐走向市场,占比增加。考虑到其他非欧盟国家的产品可以填补市场,限制自欧盟进口的高端医疗影像器械不会对中国医疗行业造成太大影响,但对欧盟厂商影响较大。
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2024年中国医疗器械进口额为358亿美元,同比下降4.7%。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在研发领域不断发力,整体研发水平显著提高,逐步攻克了部分产品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配件难题,国产医疗器械在品质与口碑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中心主任庄一强表示,目前500万元左右这一档的医疗设备,国产替代率可达60%到80%左右,而对于1000万元以上的大型医疗设备,国产替代率约30%到50%。未来2到3年内,国产替代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当前,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实现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跨越。预计“十五五”时期,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有望达2.27万亿元左右,占全球市场的28%。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中国有望在部分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实现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