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几天,有一则新闻引发人们热议。
有一位河南的妈妈,因儿子上网课不写作业,哭着喊着要去跳楼。
当时还发生在晚上,冷风嗖嗖在吹,这位妈妈却纹丝不动的坐在阳台边上,犹如万念俱灰。
最终在消防员、邻居和民警的劝说下,这才打消了这位妈妈跳楼的想法。
过了几分钟,情绪稳定清醒后,这位妈妈主动从阳台上下来了。
只不过怒意难平 ,她哭诉“没见过这样的孩子”。
被儿子逼到以死对抗,开口闭口数落儿子的不是,不禁让人好奇,这个儿子究竟犯了多不可饶恕的错。
原来,导致她情绪失控的理由是:儿子没有写作业。
经过这一番惨烈的“闹自杀”,她得到别人的声援,儿子也被要求跪下跟妈妈道歉认错。
事情似乎就尘埃落定了。
可这个家庭日后就真的相安无事、母子共处其乐融融?不会再上演这样的闹剧吗?
真不一定。
这个妈妈不会因为孩子的一句“对不起”,就不再冲动行事。
因为问题的症结,根本不是孩子有没有写作业,而是这位成年的妈妈,把幼稚的、失控的情绪凌驾在孩子身上。
真要道歉的,不是孩子,而是这位妈妈。
她任由内心的怒火崩堤,埋怨儿子的所作所为,把生命绑架在儿子身上。
这位“犯了错”的孩子,他为此要担负所有责任,只因他“不听话”。
真令人感到心寒!
心理学家萨提亚曾说过:“孩子没有错,如果错了,一定是父母错了。”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有多少父母用情绪失控的方式在错爱孩子?
2
无独有偶,不久前福州同也是一位妈妈,因为在陪9岁儿子写作业时,看到儿子磨蹭,一时气不过头脑发热,情绪失控,手起掌落间差点酿成惨剧。
她一巴掌下去,甩到儿子眼睛上,一下子打出眼底出血,就连瞳孔都变了形,差点眼失明。妈妈吓到腿发软,幸好救治及时保住了眼睛。
情绪失控下手没轻重,不仅伤到孩子身体,如若任由暴虐的情绪,肆无忌惮下去,更会毁掉三代人。
《爱是最好的良方》一书中,有一位5岁抽动症患儿的妈妈,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孩子的精神状况和我有很大的关系,我的精神状况又受到我的原生家庭影响。小时候,我妈妈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只要她一不高兴,无缘无故就将我吼骂一顿,我要么战战兢兢,要么和她吵翻。”
家庭环境就如一个人的模具,塑造着孩子未来的模样。
“上大学后,因我动不动就生气,身边朋友曾调侃我有“情绪问题”。我很担心孩子,会被我的情绪所伤,可最终还是伤害了他。
儿子在一次作文中,竟然写道:我的妈妈情绪变化极大,上一秒和风细雨,下一秒电闪雷鸣。
“孩子的精神状况和我有很大的关系,我的精神状况又受到我的原生家庭影响。小时候,我妈妈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只要她一不高兴,无缘无故就将我吼骂一顿,我要么战战兢兢,要么和她吵翻。”
家庭环境就如一个人的模具,塑造着孩子未来的模样。
“上大学后,因我动不动就生气,身边朋友曾调侃我有“情绪问题”。我很担心孩子,会被我的情绪所伤,可最终还是伤害了他。
儿子在一次作文中,竟然写道:我的妈妈情绪变化极大,上一秒和风细雨,下一秒电闪雷鸣。
我自诩是贤妻良母,没想到在孩子眼中,竟然成了“神经质妈妈”。
孩子弱小无力反抗,他狂风暴雨中,内心被拍得东倒西歪,又不懂如何表达自己情绪。久而久之造成了情绪淤堵,最后只能以抽动方式示人,眨眼、扭脖、斜眼、清嗓子,看得我痛不欲生。”
身为父母被情绪牵着走,自己发泄完痛快了,却苦了孩子。
大人以为骂一顿、打一顿,没什么大不了,可是那留给孩子情绪的伤,却痛入心间、深入骨髓,像毒素一样随着精神成长,孕育着更大的邪恶力量。
3
父母瞬间的失控
是孩子一生的噩梦
父母一旦有情绪失控的时刻,最难过的便是孩子,他们没有反抗能力,心惊胆战,生怕自己做错什么惹怒父母,招来一顿拳打脚踢。
面对情绪失控的父母,孩子们大多数会比较敏感。
这样的敏感会一直存在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在面对相似的情景时,便会一直紧张,这样的情绪伴随着他们成长,影响着他们的性格和人生。
曾经有一档亲子综艺叫做《旋风孝子》,记录的是明星与亲人之间的生活日常,在节目中,明星光辉的外衣下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就像陈乔恩与她妈妈的关系。
节目里陈乔恩和他妈妈的相处方式让人大跌眼镜,两人同处一室 几乎全程无交流。
在对陈乔恩的采访中, 陈乔恩称:“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就没有和他亲近过。”
幼时母亲对他的棍棒教育,对她造成了影响,没办法和母亲交流。
她说,“她常常压力很大,我不知道怎样和她说话,怕她会随时打我。”
到后来,她甚至一听到妈妈上楼的声音就害怕,她把这种声音形容为“好像魔鬼的声音一样”。
在节目中,陈乔恩每每提到自己的妈妈时,都会惊恐地频频回头,确认自己的妈妈是否在现场。
可见,即便如今的陈乔恩在演艺事业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 频繁且恐怖的童年挨打经历还是成为她挥之不去的阴影。
陈乔恩还说到自己在高中毕业了以后就走出了家门,去外面闯荡了。
刚出来的那段日子十分艰苦,住宿、吃饭都曾是头疼的问题,可是陈乔恩就算是求助自己的朋友也不肯打妈妈的电话求助。
因为童年的阴影一直难以抹去,所以成年之后的陈乔恩更喜欢独处,这也使她养成了孤僻的性格,不擅长与其他人沟通,导致周围的人都以为她是个怪胎。
在20岁之前,陈乔恩没敢拉过妈妈的手;如今长大了,与妈妈独处时,依然无法进行亲密沟通。
但是节目的最后,让我们看清了陈乔恩妈妈的用心良苦,她说,妈妈一定是很爱孩子的,自己也不例外。
只是,多年以后,她才意识到当年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女儿的伤害有多大。
有过陈乔恩这种经历的孩子并不在少数。
当我们随意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以为孩子过一段时间就会忘了,其实并不会。
正如周国平在《不想长大》中说:“ 孩子的心灵远比我们所认为的细腻得多,敏锐得多,我们千万不要低估。”
孩子看到面目狰狞的我们,听到从我们嘴里说出的刺耳骂声,其实他们内心正在瑟瑟发抖。
这些随意发泄出来的情绪就像是一把把尖刀,插进孩子柔软的心。
4
善于控制情绪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信赖
朋友曾和我谈起小时候,父亲带着她去吃烧烤的的事情。
路上,父亲不小心撞到一个路过的青年,随后,“铿”地一声,那人手上的酒瓶掉在地上,瞬间四分五裂。
浑身酒气的青年,一直嚷嚷着要赔钱,随后竟拽住朋友的衣服,怎么说就是不肯撒手,朋友顿时被吓得一脸苍白。
父亲见状,立即将青年推倒在地,随后将朋友拉到身后,双手紧握成拳,朝着那个青年怒目而视。
就在朋友以为父亲要揍人的时候,父亲却面无表情地从口袋里掏出了几块钱。
朋友说,那刚好是那瓶酒的价格。
朋友不解地问父亲,为什么要给那个人钱,他喝醉了,酒瓶摔碎他也有责任。
父亲摆摆手,解释说:“他拽你,我确实生气。但是,我确实撞到他了,我们没必要和一个酒鬼计较。”
父亲的忍让,并不是害怕,而是懂得尊重事实真相,懂得区分场合。他的做法不但保护了女儿,也教会女儿控制自己的情绪的重要性。
心理学费斯汀格法则认为,生活中10%的事情我们无法控制,但我们却可以通过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来控制剩下的90%。
不发脾气,不代表没有脾气,而是他们懂得分清场合,懂得轻重缓急,更善于用控制情绪来引导生活中的那90%。
善于控制情绪的父母,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他们懂得以身作则地培养孩子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体谅别人的心。
5
“认知疗法”, 揭示情绪失控面纱
有人说:“我也知道乱发脾气不好,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尤其看到孩子不听话,我心中的火苗就会忍不住地蹭蹭往上窜。”
家庭教育心理专家维尼老师曾在“认知疗法”中,揭示了情绪失控的面纱。其实,真正左右我们情绪和行为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认知、看法。
比如:有人认为孩子“懂事”,就该听大人的话,不该固执己见,否则就该挨教训,受批评。而黄磊对“懂事”一词,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他在一次采访中谈到:“所谓 “懂事”,就是真的让她明白那个道理,你的那个“所以”,是由那个“因为”造成的。”
多多有一次跟黄磊说:“爸爸,这个节目我不想带耳麦。”换做其他家长,大多会斥责女儿不懂事,会严肃命令女儿必须带上,不听话就发飙。
而黄磊则给女儿讲清因果,告诉多多带上耳麦,拍出的效果是什么样;而不戴耳麦,拍出的效果又是什么样,然后让多多自己选择。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多多通过自己思考,最终选择带上耳麦,难题在愉悦中被解开,节目顺利拍摄。
我们很多时候,可能受原生家庭影响,觉得教育孩子就应大吼大叫;也有时候,因孩子没有达到要求,触动了我们的情绪雷区;更多时候,是我们不了解孩子的感受。
但是,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只会看到咆哮的口舌,耳朵则会自动关闭,即使你说的再多,也只不过是无用功,只有理解接纳孩子的感受,在平和的状态下换位思考,才是王道。
生活中,如果和朋友或是亲人发生争执,觉得他做得很不对,我们肯定不会冲上去揍他,而只会尽量跟他用言语沟通,万一沟通失败,可能会心情很差,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而不是上升为肢体冲突。
就像,老公(老婆)总气得我们无数次冒出消灭他的念头;公司里,上司经常气得我们挠墙;小区里恶狗乱叫乱咬,让我们恨得牙痒,但我们都没有打他们……
成年人毕竟是“聪明”的,即使我们很生气,打不过的时候或是觉得不划算的时候,是断然不会动手的。但孩子我们却能说打就打,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打小孩风险小、易操作,说白了就是欺软怕硬。当然,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这样的家长。
为人父母,一定要清醒做人,搞清楚自己情绪失控背后的缘由。
纵使孩子再“坏”再“恶”,也不是自己发泄怒火的理由。
无能的爱,是靠情绪失控来绑架孩子;真正的爱,是控制住内心的火,不让它伤害到孩子的现在与未来。孩子的一言一行不应该是我们心情的晴雨表。爱人先爱己,诲人前先自省诲己。
唯有这样,我们做父母的才能看清教育问题的真相,及时止损,不错伤孩子,真正引导孩子走向情绪健康、人格健全、快乐幸福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