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民运动热潮奔涌。在Z世代的定义下,运动成为了一种社交语言、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场自我修行。从飞盘燃脂到陆冲板刷街,年轻人们沉迷于“飞檐走壁”,也在夜骑中探索城市,用运动重构自己的社交圈层和生活节奏。
身体在岩点间伸展、腾跃、辗转挪移,当沾满镁粉的手掌触碰到线路顶端的岩点时,瞬间迸发出的成就感是唯有攀岩爱好者才能体会的感受。作为从现代登山衍生出来的运动,攀岩被誉为“岩壁芭蕾”,自1987年被中国登山协会引入后,长期局限于高校社团的小众领域。直到2016年,攀岩被国际奥委会确定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官方比赛项目,此后又陆续进入全运会、亚运会赛事体系,这项运动才逐渐破圈。
2024年,巴黎奥运会伍鹏摘得速度赛亚军引发全民关注。同年6月,潘愚非在攀岩世界杯抱石项目中斩获中国首金,攀岩完成了破圈的最后冲刺。能在岩壁之间穿梭腾挪、看起来帅气,是许多人被攀岩吸引的起点。但在资深爱好者眼中,这只是攀岩最表层的魅力。多名岩友将攀岩比作沉浸式闯关游戏:每条线路都是预设关卡的解题挑战,既需肢体协调能力,又要路线规划策略。更妙的是攀岩带来的诸多可能性:即便同一线路,不同体型与运动习惯的攀爬者,也能开发出独一无二的动作路线。
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涌入岩友圈,工作日的城市攀岩馆也开始人头攒动,到了节假日,热门的野攀场地甚至需要排队等候上墙。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的攀岩爱好者只有近1万人,截至2023年年底,该人数已增长至50余万人。
周渤是一名已有近10年攀岩经验的爱好者。十年前旅游经过广西阳朔时,他心血来潮参加了人生第一次攀岩活动。由于是新手,在靠蛮力爬到路线的80%后,周渤便没有力气再继续完成。事实上,在稍懂攀岩技巧的人眼里,当时周渤攀爬的路线难度仅相当于走普通楼梯。带着未能登顶的不甘心,回家后,周渤到处找岩馆练习。初期,他每次上墙都是手脚并用地硬拉硬蹬,练到力竭却不得要领。直到在一位老岩友的指导下学会了攀岩的基本技巧“顶腰推胯”,周渤才豁然开朗。
在攀岩领域,“Problem”通常指攀岩路线中需要攻克的技术难点,而 “Solution”则是针对难点作策略。成功“解题”带来的成就感,让众多岩友为之着迷。周渤表示:“很多线路,假如用对了动作与技巧,其实没有看上去那么难。”这种成就感让他对攀岩相见恨晚。近10年来,为了野攀,周渤跑遍了广西、贵州、福建等地,甚至还远赴泰国、菲律宾。
国内攀岩馆单日门票的价格约为100元,新人体验课约200元,并提供攀岩鞋租借服务。老岩友的花费主要在攀岩馆年卡(约4000元)、攀岩鞋(500~1000元/双)与安全绳(300~500元/条),年花费不超过1万元。
青少年是岩友的核心人群。18岁的Coco已经是一个攀岩八年的老手了。五年级时,她在一次难度攀岩体验中爬得比别人高,一时兴起报了攀岩班。正式学习后,体能训练与姿势纠正的枯燥曾让她偷偷哭了多次。攀岩需要极高的意志力与专注力,这种和自己较量的过程让Coco着迷。她的偶像亚历克斯·霍诺德曾徒手攀爬登顶了美国酋长崖和北极悬崖。在高度超过900米的巨大且近乎光滑的酋长崖上,亚历克斯的每一步都在生死边缘,攀爬需要绝对的冷静与专注。“哪怕在地面时有多心烦意乱,一上墙就心静了。”Coco说,“攀岩没有队友,每个难点都需要自己克服,哪怕只是往上爬多一步,都是对自己的超越。”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攀岩运动中找到乐趣,城市攀岩馆的人气也持续提高。陈俊义是华南最大抱石馆趣野攀岩的联合创始人。因为对攀岩的热爱,体育专业出身的他2017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广州凯乐石攀岩馆工作。那时,他在攀岩馆的工作相当清闲。直到2022年,他发现来攀岩的人变多了。此前基本每月都在亏本的岩馆,也开始盈利。2022年底,陈俊义与合伙人在广州创立的趣野攀岩馆开业。尽管地理位置并不算便利,但岩馆生意红火超出预期。仅开业一年,陈俊义与合伙人就将原本200多平方米的岩馆扩建至1100平方米。周末来趣野攀岩的人数,也从开业初期的60至70人攀升至如今的150至200人。
作为资深爱好者,2022年,周渤创立的“咸鱼攀岩馆”在汕头市开出首店。三年时间不到,“咸鱼攀岩馆”在当地的门店数量已达到3家。周渤明显感受到人们对攀岩运动的认知发生了变化。“现在家长们已经把这当作一项常见的休闲运动了。”中国登山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攀岩行业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国内现有商业攀岩馆数为636家,相较2022年初统计的485家,增长31%。当前,行业内已经诞生了蓝天攀岩、香蕉攀岩、岩时攀岩等连锁攀岩馆品牌。
攀岩运动的魅力和商业前景,还引来了知名企业家纷纷布局。2024年1月,前中国国家攀岩队总教练赵雷与懒熊体育联合创始人黎双富共同创立了我攀攀岩馆。据悉,“我攀”背后的公司是雷攀科技,目前已完成近千万元人民币融资。值得一提的是,我攀攀岩馆的联合创始人与第一个投资人是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天使投资人则是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作为登山爱好者,王石很早已学习过攀岩的技巧,甚至他在深圳住了20年的房子里就装有一面攀岩墙。
相较于滑雪与网球,攀岩的装备费用可谓相当亲民。攀岩通常无需专门购置服装,透气弹性耐磨的常规运动装即可。作为必需品的粉袋,百元内即可入手,攀岩鞋目前以La sportiva、Scarpa两个意大利品牌存在感最高,整体价格在500至1000元。虽然单价不算低,但攀岩鞋等产品的使用寿命往往长达数年。
目前,攀岩装备市场的规模并不大。据Cognitive Market Research的调研报告,全球攀岩装备市场规模在2024年将达到6.915亿美元,预计2031年的销售额将达9.997亿美元。而2024年中国攀岩装备产业的市场规模仅为0.7157亿美元。
不少年轻人将攀岩馆视作健身房,但攀岩馆要想和健身房一样快速扩张却很难。教练缺口是限制攀岩馆扩张的一道坎。不同于篮球、游泳等已存在专业教学体系的大众运动,国内的攀岩运动尚未形成统一的教学课程。除了从赛事体系内部退役的教练与运动员,目前,国内攀岩馆的教练,主要通过招来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自行培养、或者由攀岩爱好者转型。教练的培养周期也取决于学员的个人能力。培养一个合格的教练员需要至少半年以上时间。即使是有体育基础的人,在没有攀岩经验的前提下,要达到专业教学水平,训练周期也有可能长达4~5年。
同时,攀岩馆的盈利周期也要比健身房更长。目前国内已有半数攀岩馆的启动资金成本在百万元以上,主要集中在100万元至150万元区间。整体来看,国内攀岩馆的平均回本周期约为3到5年。影响攀岩馆盈利能力的因素包括人群数量、消费水平与维护成本。攀岩馆的收费项目主要分为攀岩门票与新人体验课,上述两个项目在国内的整体定价水平分别在约100元与约200元。由于攀岩比健身的门槛和强度更高,攀岩馆的客群规模、消费频次整体都低于健身房。同时,为了持续保证场馆对岩友们的吸引力,攀岩馆通常每1到3个月就需要更换岩点路线,这也构成了一笔维护费用。
整体而言,攀岩行业如同这项运动本身,并非爆发式增长的生意,却有着稳健的发展态势。随着近年来国家攀岩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始祖鸟、凯乐石等户外品牌的市场布局,以及社交媒体的传播,中国攀岩市场有望攀向更高的行业“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