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听雨月未落,
满屋尽带温柔乡。
又是一年端午季,
青山绿水皆足仓。
2018年6月18日——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它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
端午节的由来: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名篇。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夫子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农历五月初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殉国。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渔民们尝试多次,都未能打捞起夫子的真身。有人将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并想出用粽叶包饭,外缠彩丝的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用包粽子的民俗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传统习俗:
赛龙舟:端午节有一项很重要的活动,就是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这项活动保留至今,已经成为重要的比赛项目。人们划着船桨、喊着口号,奋勇争先,展现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精神。
吃粽子:“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饮雄黄:饮雄黄酒,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荆楚岁时记》载:“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此习俗流传较广。
戴香包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
拴五色线: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
挂艾草: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
节气谚语: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五月五,划龙船,过端午。
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划龙舟。
端午诗词: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楚辞·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楚辞·离骚》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楚辞·渔父》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楚辞·国殇》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楚辞·九歌·少司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