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上午11:30,2025年全国高考的首场语文考试结束。今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题由“专”“转”“传”三个字而来,提及有学者用这三个字概括三类文章,让不少网友直呼很难。
上海文化学术圈很快发现,这位学者是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胡晓明。他在一篇发表于“文汇笔会”的文章中谈及“专、转、传”。
当天中午,胡晓明在接受采访时说:“可能很多同学会骂我,觉得一看到这个题目会有点懵,因为他们不太适合这种很中国式的强调汉字的思维方式。但实际上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可以写的东西还是蛮多的。”
胡晓明认为,“专、转、传”三个字是辩证关系,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依然延续了哲学思辨。“要么就是躺在图书馆里的高文典章,要么就是流量至上的文字垃圾,在两个极端都不对的,中间一定有很多可以去思辨的。特别我们今天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传播时代,这个时代给了我们福分,也给了我们挑战,因为新的传播方式带来了很多机遇和问题。”
他认为这个题目引导考生参与当代文化生活与思想反思。“只要不是死读书的学生,不是只在课文里打转转的学生,他一定有很多鲜活的例子,有很多可以表达的东西。”
此外,这道题也可以让更多考生尊重中国古典语文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西方的概念范畴。中国的古典语文思维就是汉字文字思维,它背后有很多东西可以让学生们去深入学习和思索。
古人说“文章九命”,太悲观了。其实中国有更为丰富的文章学,胡晓明将其归为三个字:“专”“转”“传”。
“专”指的是专业、专家的文章,一般写给小圈子里看的。这类文章需要耐得住寂寞,与万古之人对话。然而,专家们的文章有时缺乏花样、文采和个人心性情意。如果天下所有的文章都只有专家之文,那么这绝不是中国文章学的真谛。
事情都有两面,在“文章乃经国之大业”的大旗下,有人将文章视为达到各种目的的敲门砖。专家之文也可能恶变为“砖”文,即“敲门砖”之文,现在也成为一种“专门之学”。
“砖”文还有一种状态是“拍砖”之文章,专门指那种以批评为目的的文章写作。有些批评是为了保护文章生态健康,但还有一些唯恐天下不乱,博取眼球的批评家,变成职业的“砖家”。
这样看来,专家之文有“冷板凳”与“热炕头”两类,但文章并非只能有这两样选项。还有另一种状态:“转”。当今微信的文章场,最热门的一个开头语词就是“转”!流转于微信朋友圈的文章具有时效性、话题性和耸动性。但这些文章往往速朽,黄庭坚曾说:“炒沙作糜终不饱,镂冰文章费工巧。”
中国古代阅读学传统主张读经典作品,如经部文章和前四史,读屈、陶、李、杜、苏的诗歌,才是变化气质的正道。黄季刚先生在北大教书时,甚至说过“八部书外皆狗屁”,强调年轻人读经典的重要性。
胡晓明还提到“传”,不仅是传播,更是传世之文。中国诗史上传为佳话的“旗亭传唱”“老妪能解”,都是借助音乐之力和通俗之势获得最大化的传播。中国文章利用汉字的优越性加大传播力度,如钱锺书所说,“诗”有三义:之、志、持;“风”有三义:讽刺、风谣、风教;“王”有五义:往也、皇也、方也、匡也、黄也。
胡晓明引用陈寅恪的故事,表示平生足以自慰的事情是没有自树新义,以负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