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全球电商经历了一场从“井喷”到“冷静”的转变。澳洲市场也不例外。根据Statista数据显示,2023年澳大利亚整体电商零售增长仅为3.8%,远低于前两年的两位数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土电商平台Kogan却逆势上扬,报告显示其活跃客户数同比增长了38%。这是偶然,还是背后另有高招?
本文将从平台对比、市场策略、技术应用等角度,分析Kogan搭乘低增长周期下的破局之道,给卖家和跨境运营者带来一些可复制的实操经验。
行业背景:增长瓶颈成为通病
电商在疫情期间达到高峰后,进入了增长瓶颈期。以澳洲为例:
-
消费者行为回归线下,线上流量红利减少;
-
运营成本(包括物流、人力)抬高,让平台和商家承压;
-
市场竞争加剧,特别是国际巨头(如Amazon、eBay)持续蚕食本土份额。
对于多数平台而言,这是“守”的时期。但Kogan却选择继续“攻”。
Kogan简析:本土平台的“另辟蹊径”
Kogan.com成立于2006年,早期以销售电子产品起家,如今发展成为澳大利亚本地最大的纯电商平台之一,涵盖家电、服装、健康用品、日用品等多个类目。
在面对整体市场放缓态势时,Kogan为何仍能实现:
-
用户增长38%;
-
收入增长9.5%;
-
营销投资回报增长显著提高?
我们逐一拆解其策略。
策略一:渠道下沉+多品牌矩阵
Kogan并未在激烈竞争中卷高端市场,而是明确将目标用户锁定在“价格敏感型顾客”。
为了占据这个细分市场,Kogan采用了“私有品牌+多渠道分销”的双保险策略:
-
搭建自有品牌,如Kogan Essentials、Kogan First等,通过统一品质控制压缩成本。
-
入驻多个外部渠道,包括eBay澳洲、新兴本地比价平台Catch等,实现流量联动。
-
推出Kogan First会员服务,复制Amazon Prime,但订阅价格更亲民,粘性更强。
这套打法实现了消费品牌下沉+用户覆盖面扩展的双重效果。
📌 实操建议:国内跨境卖家可借鉴“Kogan自营+其他平台矩阵”的模式,结合拼多多、Temu以及本地站点布局成本优势产品。
策略二:复购驱动+会员经济模式
在流量越来越贵的今天,Kogan意识到“留存”比“拉新”更重要。
其关键操作点是:
-
强化会员系统:“Kogan First”年费仅为$59,主打运费全免、专享折扣,获取粘性用户;
-
重点培养复购高频类目,如厨具、宠物用品、办公文具等;
-
A/B测试用户使用路径,在移动端优化为两步下单流程,减少流失率。
结果显而易见:根据财报披露,Kogan First会员每用户平均消费是非会员的4倍以上。
📌 实操建议:中小卖家可结合Kogan平台的数据工具(如销售评分、加购率)优化重点SKU,并设计针对性的老客再营销策略;在海外自建站中,也可上架会员计划进行复购激励。
策略三:精准营销+自动化运营成为武器
不同于靠烧广告拉流量的平台打法,Kogan更积极通过技术手段“榨干”现有用户的变现空间:
-
使用深度标签系统打通用户画像:基于历史购买记录筛选优惠券和推荐产品;
-
搭建邮件营销自动化系统,每周自动匹配热推爆款向不同用户发送;
-
利用算法分析预测季节性爆品,提前布货并优化页面排布。
此外,Kogan对其卖家也提供一套自动推荐机制:优质品类商品有机会被系统优先“焦点推荐”。可见,平台本身已经极力向AI推荐靠拢。
📌 实操建议:卖家在后台上传商品时,可多关注标题规范、图文描述、类目归类等要素,这些直接影响平台对商品的推荐分配。
💡 补充技巧:为规避多账号运营带来的平台识别风险,一些卖家团队会使用如“跨境卫士”这类多账号防关联工具,建立清晰的店铺环境隔离,防止不必要的误判风控。
平台对比:Kogan的“逆袭”是否可复制?
我们横向再来看澳大利亚几个主流电商平台:
| 平台 | 成立时间 | 用户数(估算) | 覆盖类目 | 近年趋势 |
|----------|-----------|----------------|-----------|------------|
| Amazon AU | 2017年 | >500万 | 全品类 | 增长稳定偏慢 |
| eBay AU | 2000年左右| 超过1500万 | 二手/专业品类强 | 创新乏力,版面老旧 |
| Catch | 2006年 | >300万 | 折扣品类为主 | 成长趋缓,新流量少 |
| Kogan | 2006年 | >400万(活跃) | 自有品+第三方品牌 | 高速增长,转型可见效) |
可以看出,Kogan挖掘的是“中产+价格敏感群体”的交叉市场,介于Catch和Amazon中间,找到了准确定位。在众多平台“卷高端”的时候,它选择“卷性价比+运营效率”。
洞察总结:澳洲放缓市场下的新机会点
从Kogan的逆势增长之路可以提炼出几条关键运营启示:
-
关注“留存和复购”的转化环节,而不是一味追求流量;
-
打磨产品力,性价比+用户体验仍是王道;
-
自动化+营销系统才是可规模化增长的关键;
-
多账号、多平台运营需做好操作隔离与风控管理(例如使用“跨境卫士”确保账户环境不冲突);
-
不做“全品类”,而是“优品类聚焦”,锁定核心人群。
写在最后:不是所有市场都停滞,关键在于方法
电商增速放缓并不是机会减少,而是要求卖家们告别“粗放式运营”,进入“精细化耕耘”的新阶段。Kogan的案例告诉我们:平台能不能增长,不仅取决于市场背景,更取决于策略是否契合变化。
对于想进入澳洲市场的跨境卖家而言,不妨从模仿Kogan破局路径开始,从渠道、品牌矩阵到风控细节一个个对标与优化。尤其在当下“人+货+场”都开始重构的阶段,洞察用户、快速响应与可靠技术早已成为竞争的最低门槛。
澳洲的地广人稀阻碍不了好产品的落地,但一定会淘汰那些不做功课的玩家。毕竟,如今的增长更加依赖——用心比速度更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