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近期阴雨天气频繁,湿度大,有市民表示毛巾、衣物都有馊味了。7月2日,“北京回南天”登上热搜,网友发布的内容显示,北京这两天湿度较大,地铁步行通道的墙壁、地板上凝结出了水珠,很像南方潮湿的“回南天”。
气象专家尹炤寅表示,这几天的潮湿确实很少见,北京的水汽比常年同期充沛,短时缓解需要一场“下透的雨”,将大气中的水蒸气彻底变为雨滴落下;彻底缓解要等夏末,那时北京将脱离副热带高压的控制。
从实况观测看,今年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闷热程度堪比常年7月底至8月初的大暑时节。以华北一带为例,北京、天津、石家庄10时左右的气温为30℃出头,但湿度超70%,因此体感温度在35℃附近,又闷又潮。
目前,京津冀地区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的影响下,相当于提前体验了与常年“七下八上”相似的闷热潮湿。近两天京津冀部分地区出现降雨,相对湿度高于70%十分正常;在暖湿气流的持续影响下,未出现降雨地区在午后相对湿度最低的时段,湿度也可达50%以上,夜间相对湿度达到90%左右也属于正常情况。
单从北京来看,这几天北京确实比常年同期湿度大。7月上旬,部分城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观象台的最小相对湿度常年平均值在12.6%,但这两天的最小相对湿度接近60%,且还会持续。这在历史上确实比较少见,但具体能到怎样的水平,得等观测到实际结果才能统计。
不过,北京这几天的天气并不算是“回南天”。“回南天”指的是每年2至4月出现在华南、东南沿海(如广西、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先冷后暖”导致的水珠挂壁现象。冬末春初,南下的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从南海吹来的暖湿气流开始增强。冷空气影响时,室内墙面、地板、物品等温度下降,而冷空气过后,暖湿气流上来,遇到回温滞后、偏冷的墙面、地板等表面,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出水珠,形成明显的“回南天”现象。严格来说,北京前期没有冷空气导致的气温下降,因此不算“回南天”,但这种描述形象地说明了北京近日的潮湿。
北京市气象局官方微博信息显示,北京自6月26日之后,分散性阵雨、全市范围降雨穿插出现,截至7月1日,基本上连续5天都有雨水。尹炤寅介绍,今年7月上旬,城区、观象台的降雨日数大概率比常年偏多,原因在于近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范围延伸,其西北侧的偏南暖湿气流持续控制北京。“水汽比常年同期充沛,降雨也就增多了。”高湿度带来的黏腻感让人不舒服,有市民早上出门还没走到地铁站就一身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