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急升,猪肉价会飞吗 大豆供应成关键。2024年,中美贸易中最大的单一商品不是芯片或飞机,而是大豆。数据显示,去年中国从美国进口了超过2200万吨大豆,金额达到120亿美元。
近期,美国单方面发起关税战,对几乎所有贸易伙伴施加关税,中国被迫进行反制。农产品是中美贸易的重要领域,而大豆尤为重要。中国是世界上生猪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每年大约消耗7亿头猪。大豆作为养殖业中最常见且重要的饲料原料之一,如果供应减少,将直接影响中国的养殖业,进而影响肉蛋奶的供应。
即便近年来猪肉消费有所下降,猪肉仍占国人餐桌上的“硬菜”近六成(57.9%)。从猪肉供应看,中国自给率常年保持在97%以上。2024年中国猪肉产量达到5706万吨,进口量只有107万吨,主要来自欧盟,从美国进口的数量仅有7万吨。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表示,贸易战对中国猪肉供应带来的直接影响非常微弱。
贸易战对生猪养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饲料成本上。猪饲料的主要原料是玉米和大豆,其中玉米占比最大。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玉米自给率高达95%以上,进口量仅占国内总供应的4.4%,巴西和乌克兰是中国玉米的主要进口国,分别占比47%和33.7%,而美国进口玉米占比仅为0.7%。因此暂停进口美国玉米对国内玉米供给影响有限。
相比之下,大豆问题更为复杂。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和进口国,对外依存度常年超过80%。中国进口的大豆,80%用于榨油,产生的豆粕是畜禽养殖的核心蛋白饲料。每年进口的1亿吨左右的大豆中,养猪就要消耗近四成。美国一度是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但近年来中国一直在降低对美国大豆的依赖。2024年,进口美豆占总进口大豆量的比例降至21.1%。
不过由于此次贸易战发起的时间比较特殊,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短期来看,对中国进口大豆供应和价格的影响较小。布瑞克农业大数据科技集团研究总监林国发介绍,美国和巴西大豆上市周期有一定的错峰。眼下已经过了美国大豆出口的高峰期,特别是当关税超过50%时,美国大豆的进口成本已远高于巴西大豆,国内企业基本没有再从美国进口的可能。此外,在年初特朗普正式上台时,不少大豆贸易企业就对中美经贸关系恶化有了预期,开始大量备货。目前中国对美豆的采购已基本落实,短期内供应仍能保持稳定。
面对美国大豆,中国有底气也离不开巴西大豆的崛起。自2018年特朗普挑起对华贸易摩擦以来,中国便开始将大豆进口需求转移到南美特别是巴西。目前,巴西已连续多年成为中国进口大豆的最大供应国。今年巴西大豆产量预计能达到1.7亿—1.75亿吨,除开其国内需求的8000万吨,预计出口量1亿吨以上,大部分将出口到中国。
除了多元化进口渠道,中国应对手段也更多了。王祖力认为,比起上次中美贸易摩擦,这次准备得更加充足,养殖业抗风险能力也更强了。据他测算,豆粕一吨涨1000块钱,生猪的养殖成本一公斤将上涨0.3—0.4元,玉米一吨涨200元,生猪养殖成本大概一公斤涨0.3元左右。在实际层面,涨幅可能不会这么多。
为降低对豆粕依赖,中国从2018年开始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2023年,农业农村部制定印发了《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三年行动方案》,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增加优质饲草供应。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中国豆粕在养殖业消耗饲料中的占比,已经从2017年的17.9%下降到了2024年的不足13%。
同时,中国生猪养殖行业也经历了快速调整和发展。中小散户加快退出,集中化趋势愈发明显。2024年,中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已达到约70%。排名前十的上市公司全年合计出栏生猪1.56亿头,占全国总量的22%,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规模化和养殖水平提升使得行业在去产能速度以及市场敏感度上反应更加迅速,猪周期整体缩短,猪价波动趋于平缓。越来越多规模化养殖户通过灵活的经营模式降低经营风险,应对市场波动。
目前来看,贸易战对生猪养殖影响是“氛围大于实际”。由于一头小猪从出生到长大需要6个月,饲料成本传导至猪价也需要一定时间。张晓君介绍,目前贸易战对生猪期货的短期影响更多表现在市场情绪和资金避险方面,而其对现货价格影响尚未显现,仍需观察。未来若中美经贸关系长期未改善,将极其考验养殖端降本增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