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数据分析公司Chartmetric对2022年和2024年各职业阶段的前1000名艺术家的巡演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不仅是新晋艺术家选择退出巡演,中部乃至超级巨星级别的艺人也明显减少了巡演安排。巡演一直被视为连接乐迷、积累听众、实现收入的重要路径,但在高风险与低回报的压力下变得困难重重。
经历疫情后的爆发性反弹后,现场音乐行业逐渐步入更具结构性分化的阶段。虽然演出门票热销和头部艺人的轰动效应预示着行业的繁荣,但底层增长乏力,中腰部艺人正在式微的趋势愈发明显。根据Chartmetric发布的最新数据,中腰部乃至部分头部艺人的“巡演参与度”显著下降,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去年5月,美国知名乐队The Black Keys通过社交媒体宣布取消巡演,并表示将重新安排在更小型、更亲密的场地进行演出。尽管乐队未明确说明取消的具体原因,但据《旧金山纪事报》报道,低票房销售可能是主要因素之一。此外,乐队最新专辑《Ohio Players》的商业表现也不如预期。同年6月,美国老牌摇滚乐队311也宣布取消部分原定的海外巡演计划,原因是不断上涨的国际巡演成本使得某些场次的执行变得不可行。
对于大多数非头部艺人而言,策划一次巡演已不再是艺术追求与商业收益的平衡选择,而是一场高风险的财务豪赌。特别是在经济衰退的阴影下,消费者信心显著下滑,大型娱乐消费成为支出削减的重灾区。以大型音乐节为例,曾经几小时内售罄的科切拉音乐节,在2024年花了近一个月才售罄;而在2025年,超过一半的普通票观众是通过分期付款方式购票的。
全球化背景下,许多艺人都面临着高昂签证和旅行费用。随着签证政策的收紧以及演出成本的增加,跨国巡演的可行性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小型演出场地的困境也成为艺人巡演频率减少的原因之一。欧洲演出组织Live DMA发布的报告显示,欧洲中小型演出空间因收入锐减与公共资助减少陷入生存危机。
尽管如此,巡演仍然是艺人拓展影响力与沉淀听众的有效路径之一。例如,去年两位同属DeadAir Records厂牌的00后美国音乐人Jane Remover和quannnic共同展开了为期12天的全美巡演,期间quannnic在Spotify上的月听众数量激增近3万人。丹麦弦乐演奏家Jason Dungan认为,演出是音乐完整表达的一部分。当然,也有艺术家认为巡演并非必要,甚至不值得,如伦敦独立音乐人Clarence Clarity更愿意沉浸于录音室创作。
音乐产业评论人Bob Lefsetz曾提出一个观点:“旧逻辑是巡演服务于专辑,新逻辑是专辑服务于巡演。”归根结底,现场音乐行业应服务于艺术家与观众,而非单纯追求增长。音乐人或许可以依据自身的艺术定位、创作节奏及资源,制定更为因地制宜的巡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