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为广告------
上犹客家民间舞蹈——五股龙
五股龙是上犹民间历史上很普遍而且至今也还很盛行的一种灯彩舞蹈。
传说唐朝时,因降雨不均,导致城内水灾而城外却大旱,百姓吃了很大的苦。贞观天子李世民认为这样的灾难完全是老龙失职,要斩老龙。此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玉皇大帝派前宰相魏征的阴魂来人间劝说天子李世民。但劝说没有奏效,老龙还是被斩。后来玉帝降旨要李世民于每年的元宵内大闹龙灯,以慰老龙的阴魂,让老龙在元宵内显灵,保佑百姓五谷丰登。根据传说,象征“五谷丰登”的五股龙即由此而来。
五股龙用竹篾扎成架子,再绷上纸或绸布而成。五股龙分为五节,五节之间用红布相连。按民间风俗,五股龙地位低于秆龙,却高于其它的龙。民间认为这种顺序是按产生的年代排列的。如果一个姓氏或祠堂有五股龙,又有风车龙和蛇龙,其它龙要向五股龙行礼,在开厅仪式中由五股龙为主,并把五股龙的龙珠赠送给开厅的人家挂在上厅之首。
五股龙的表演程式丰富多彩,分为“四门花”“高车舀水”“麻雀钻管”“龙三跳门”“双龙缠柱”“黄鳅滚沙”“挖篱笆花”“蛇脱壳”“双合门”“花芯”等,动作多、难度也较大。音乐主要是造气氛,以锣鼓、唢呐、沙喇等为主,曲牌有“一支花”“下山虎”“状元游街”“得胜令”“水滴龙”“风吹荷叶散”“水波浪”“小桃红”“耍孩儿”“梆子腔”等。音乐演奏的特点是锣鼓定音、唢呐听音、大号相伴、锣鼓相配。(摄影/骆玉梅)
(来源:上犹县非遗宣传读物《百里犹江·九十九曲——上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上犹县文化馆
广告
上犹品牌榜
觉得不错,点个“好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