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谍战小说家约翰·勒卡雷的作品基本上都结合了自己曾经的真实经历。《女鼓手》也是。
约翰·勒卡雷以前不是作家。他毕业于牛津大学林肯学院,先从事教育工作,随后进入英国外交部,很快又被“英国秘密情报局”聘用。“英国秘密情报局”简称M16,在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被公认为世界上效能最高的情报机构之一,与当时苏联的KGB、美国的CIA、以色列的摩萨德(一会儿咱也要提到)齐名世界四大情报组织。
所以在约翰·勒卡雷创作的小说中,人物可能是虚构的,但80%的情节和细节都是他的真实经历。当然,这也是其作品畅销的原因之一。
小说《女鼓手》创作于1983年,曾在1984年的时候就被美国导演乔治·罗伊·希尔改编成了电影。
故事发生在1970年代后期,当时的中东局势日益紧张,巴以冲突愈演愈烈。而女主角是个普通而平凡的伦敦姑娘,从事着自己喜欢的舞台表演,平时喝喝小酒,谈谈恋爱,然后和同事们一起去希腊度假。万万没想到,自己居然被世界四大情报组织之一的以色列“摩萨德”相中了。
但作家约翰·勒卡雷对这个电影版非常不满意。因为电影版把女主角变成了美国人,而且从一个20岁出头的少女变成了30多岁的少妇。要知道,女主角是这个故事的灵魂,如果你要修改她的基本设定,那整个人的性格与言谈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但是电影版没有,而且还修改了小说的结尾。anyway,反正电影版的《女鼓手》也鲜为人知,说明它确实不够好看。但是。咱们朴赞郁导演的这部6集的电视剧版就非常好看。
朴赞郁,大名鼎鼎的韩国导演,有各类国际奖项以及优秀作品傍身。复仇三部曲已经足够奠定他的地位,而他还拍过韩国版的《指匠情挑》也就是《小姐》。他极其擅长处理角色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又总能用黑暗诡异的情节让观众目瞪口呆。
好看到作家约翰·勒卡雷自己放话出来,觉得只在电视台播放太太太可惜了!早知道就让朴导演直接拍大电影了。
朴赞郁导演早期的“复仇三部曲”简直是杰出,无论单看哪一部都能作为电影学院的教科书。
近几年他开始走国际化路线,故事可能发生在世界各地,不再局限于韩国本土,加盟的演员也总有国际大腕。但重点是,朴赞郁并没有像有些导演那样,一走向国际化水平就一落千丈。他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环境,其作品也保持了他一贯的优秀水平。比如今天推荐的这部英剧《女鼓手》。
男一号由美国实力派演员迈克尔珊农扮演,他上一个令人印象比较深刻的角色是《水形物语》中那个残害人鱼的残暴负责人。
女一号英国女演员查理则由英国新晋女演员弗洛伦斯皮尤扮演,尽管知名度不高,但已经获得过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女演员以及学院奖的提名。
三位戏份最吃重的主演中恐怕只有男二号是国内观众最熟悉的了,就是瑞典男演员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经典吸血鬼美剧《真爱如血》中当年俘获了无数妹子的E大的扮演者,去年爆款美剧《大小谎言》中那个和妮可基德曼女神出演夫妻的家暴男,而他本人也凭借这个角色拿到了艾美奖最佳男配。
《女鼓手》讲述了以色列摩萨德马蒂为了对付巴勒斯坦恐怖组织头目哈利勒招募了一名英国左翼女演员查理的故事。全剧开篇在西德,外交官员家里一派祥和,而此时却出现了一位带着手提箱的少女拜访,并借口给保姆带东西把手提箱留在了家里。外交官不知这个箱子是便携炸弹,因而就这样发生了一场大爆炸。开篇三分钟的爆炸事件节奏紧凑、画面精良,也就此引出了剧中的男一号马蒂。
原来此次恐怖事件由巴勒斯坦恐怖组织哈利勒家族的弟弟萨利姆导演,马蒂与哈利勒家族交锋多年但仍未有所收获,因为他们行踪不定、风格诡异,追踪难度极大。因此马蒂决定导演一出戏,深入敌人内部并将其一举歼灭。
他们看中的对象,正是女演员查理。
查理很像一个男孩的名字,而她也表现出了旺盛的精力和热情。故事双线并进,另一条便是查理这条线。在一开头查理的自述就表明了她的立场,她是个和平主义者,不折不扣的左翼;而她对于一成不变的生活感到厌倦,对戏剧却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她渴望生活也能像戏剧一样充满挑战,而这也正是马蒂看中她的原因。
查理所在的话剧团意外地接到了去希腊演出的通知,殊不知她已经进入了马蒂所布的局。在希腊的海滩上,一个相貌英俊、沉默寡言的男子经常有意无意地出现在他们周围,引起了所有人包括查理的注意。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就像小说里一见钟情那样。她为他取名为约瑟夫,他在离开前邀请她去雅典。
是不是个很浪漫的爱情故事?不光是查理,连我们都这样以为。
二人在雅典旅行,像极了一对热恋的情侣。最令人心动的,便是查理在夜晚的灯光下看着约瑟夫高大的影子翩翩起舞一幕。她无可自拔地爱上了这个男子,完全不知道前方有什么在等待着她。
而就在她爱上约瑟夫之时,这个神秘隐忍的男子也揭开了自己冷酷的一面。他当然不叫约瑟夫,他是马蒂派来引诱查理的以色列间谍加迪贝克。知晓真相的查理愤怒而失望,在和马蒂交谈过后扇了加迪一耳光,而马蒂却满意地对她说“你得到这个角色了”。
她的任务,便是伪装成萨利姆的英国情人,深入恐怖组织,接近萨利姆的哥哥哈利勒。剧本已经写好,加迪则负责带她入戏,而这时加迪扮演的角色是马歇尔,也就是萨利姆。两人又回到了雅典,查理换上了宝石蓝的裙子,带上了马歇尔送她的手镯,正式进入了自己的角色。
加迪和查理的关系成为了此剧的另一大看点。查理爱上了加迪,加迪却希望她爱上马歇尔。查理在自我与戏里挣扎,不知道自己爱的是角色还是扮演角色的人。看似冷酷的加迪也在挣扎,为在查理开车离开之后独自一人去奥地利等她,这本不是计划之一,他这样做只是因为查理说了一句“我需要你”。
说《女鼓手》是英国版色戒,是因为女主角查理与王佳芝有些惊人的相似,但本剧显然不止是情欲。《女鼓手》除了片名容易引起人的误解之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国内观众对于巴以冲突这个大背景较为生疏。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冲突由来已久,是历史、宗教、民族等原因共同引起的,而犹太复国运动则将巴以冲突激化到了高峰,大批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地区,双方冲突不断。知道了这个背景,也就能明白了哈利勒与马蒂交锋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勒卡雷的原著中对双方的正义性都做了探讨,而这也是勒卡雷为何能成为间谍小说第一人的原因。勒卡雷曾说过,“所谓的敌人,不过是和我们立场不同的可怜虫”,他笔下的间谍都是隐忍克制的,有的甚至算不上还存有人类的情感。间谍需要不择手段,马蒂是这句话最好的践行者,而加迪却无法承受良心的谴责。《女鼓手》中最可怜的显然是查理,剧中她还未潜入巴勒斯坦组织内部,而她被灌输的和她所见到的会一致吗?交战的双方真的只是正义和邪恶这么简单吗?当她看到战争中死去的人甚至孩子时,她会如何抉择?这显然都还是个迷题,也是接下来的看点。
人类历史充斥着争斗与流血,永远和平似乎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勒卡雷以冷战间谍小说起家,冷战结束后有人曾说勒卡雷江郎才尽、再无东西可写,而勒卡雷则已《女鼓手》完成了帅气的转型。间谍是个古老的行业,有战争必有间谍的故事,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间谍们也会变化而已,而这也正是间谍小说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最后说回色彩运用上,即使是小荧幕,即使是一个跨文化的故事,但倔强的朴赞郁既然能融入进他克制内敛的独特东方风格,以及朴赞郁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构图和色彩玩转,明明是鲜艳的色彩,却充斥着一种遥远复古的质感;第一视角镜头、长镜头无缝拼接带给我们“朴赞郁”式的节奏感。
一流的音乐品味,处于冷战时期的大格局故事设定,惊艳复古却高级的服道化,即使这是相对通俗化、为了剧情的连接性和电视时长必须抛掉一部分浸入感和自我风格的电视剧,朴赞郁仍能在《女鼓手》中融入自己强烈的影像风格,与其说《女鼓手》是一部复古间谍题材的剧情片,更不如抛开它并不新颖的剧情,说它是极具朴赞郁作者特色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