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存款多少才算有钱?银行人给出答案。我是个70后,70年代末出生,眼看着奔五的人了。最近网上一则消息挺扎心的,说是“70后存款曝光”,标题还特别刺眼——“多少存款才算有钱人?银行人给出答案,97%的人都不达标。”我点进去一看,说得还挺有道理,瞬间心头一紧,不由自主就开始盘点自己的家底。辛辛苦苦干了大半辈子,起早贪黑省吃俭用,到头来连“有钱人”的门槛都没摸着,心理落差一下就出来了。
今天想聊聊我们70后到底该有多少存款,离“有钱人”到底有多远。有个老同学在银行工作,现在是小支行的副行长。有一次聚会时,我问他:“你们天天跟钱打交道,到底现在多少存款才算有钱人?”他笑了笑说:“城市里,70后到了45到55岁这个阶段,至少要有100万流动资金,加上不动产才勉强算是‘中产’,200万以上流动资金才算小康偏富。”我一听这数字,差点没呛着。“那不是说我们辛辛苦苦半辈子,大多数人都不达标?”他说:“我们行内部做过调研,90%以上的70后客户,真正手里有200万以上现金或流动资产的,不到3%。绝大多数人最多也就几十万,还要养孩子、照顾父母,日子紧着呢。”
说实话,我当时心里一下凉了。我们这代人确实不容易:上有老、下有小,正是“三明治”夹心一族。很多家庭还没享受到“躺赢”的福利,反而是一直在付出。赶上房价飞涨的时候咬牙上车,贷款压身20多年。存点钱吧,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就能掏空半条命。就拿我自己来说,工作二十多年了,一直也算是“稳稳当当”的中层岗位,没大富大贵,但也不算混得差。可真说存款,我和媳妇加起来也就七八十万,还是多年攒下的,包括点理财和应急金。再一看周围的朋友同事,大部分人都差不多:有房有车但没多少现金,一场大病或失业,立马就见底。
很多人听到“200万现金”的标准,第一反应是:这银行是不是疯了?谁家那么多钱?但你细想想,现在的生活成本摆在那:城市普通家庭一个月开销动辄七八千,孩子教育一年三五万打底。老人身体一不好,住院一次几万十几万都不新鲜。工作稳定不稳定谁说得准?万一失业,一年没收入,怎么办?200万现金,其实就是给你自己未来10年留条退路,不是奢侈,是保命线。你有这200万,你就能淡定点——不至于孩子高考你要借钱、不至于自己病了看不起、不至于失业了慌得不行。
说了这么多扎心的事儿,别以为我是来吓唬你的。相反,我觉得越是面对现实,越得想办法。我不怕自己没达到标准,怕的是明知道不够,还自我安慰“反正大家都差不多”然后什么都不做。如果你像我一样,也处在“中不溜秋”的阶段,我劝你别躺平。可以做这些事来补救:稳住主业是第一要务,70后是“高风险年龄段”,一旦失业,重新找工作的难度指数级上升。所以能稳住就别轻易动。副业能做一点是一点,别想着副业能月入十万,能多挣三五千就够了。比如我认识一个朋友,晚上摆地摊卖零食,一个月也能补贴不少。关键是让你有“多条腿走路”的能力。别盲目投资,保住本金最重要,现在诈骗多,坑也多,什么虚拟币、海外基金、P2P的“后代”满天飞。别想着一夜暴富,咱已经不再是20多岁的年轻人了,经不起折腾。能省的就省,别怕“抠”,不是让你不花钱,是该花的花、不该花的别浪。人到中年,攒钱是门手艺,花钱是门艺术。
我现在的目标很简单:五年之内,能把存款提到150万,孩子大学上完、房贷基本还清,手里有点余粮,不求当“大富翁”,但至少能不慌。每天控制花销、增加储蓄、少买不必要的东西、不再“冲动消费”,让每一笔钱都花得心里有数。说到底,70后要活得安心,不是靠幻想翻身,而是靠自己攒下的底气。
我身边的70后,有的还在拼命加班、有的已经提前退休、有的身负债务、有的还在啃老……但更多人,是在默默咬牙坚持。没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真正的“安全感”,不是房子车子名片,而是你账户里那一笔真金白银。当你有足够的钱应对生活的不确定,能从容面对未来,不再夜夜失眠,那你就算有钱人了。不求一步登天,只希望稳稳当当、不慌不乱地把后半生过好。这,可能才是我们70后最大的“富有”。如果你也快50了,手头没啥存款,那也别气馁。只要你肯做点改变,从现在开始攒,每一分都不晚。咱70后,可能错过了很多风口,但咱还有机会,做自己后半生的掌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