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乔恩在参加《旋风孝子》时,披露了一段自己小时候被妈妈打的经历,这给她的童年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她说“回家见妈妈远比进鬼屋要恐怖得多”。
现实生活中,家长也经常会被孩子气到火冒三丈,这时候可能就会产生打孩子的冲动。
@瑞瑞妈:
有一次已经晚上11点多了,我家瑞瑞还在床上兴奋地又跳又叫,一点困意都没有。我白天给学生上课已经疲惫不堪了,但还是哄了瑞瑞一个多小时,他仍然不想睡觉,那时我实在是忍不住就动手打了瑞瑞。
打完之后瑞瑞后我更难过了,晚上躲在被子哭了好久。我其实不想打他的,可是不打孩子又不听话,心里好矛盾,我该怎么办?
@杨雪扬老师解答:
棍棒底下出孝子?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可是这种教育理念真的对吗?
震惊全国的药家鑫事件,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就有被父母打骂的经历。
药家鑫曾说:“为了练琴妈妈都会打我或者拿皮带抽我。”
“有一段时间爸爸看我的成绩不好没有努力学,把我关在地下室里面,除了吃饭能上楼以外,其它时间都在地下室里待着。”
于是曾经也是“好”孩子的药家鑫拿起了刀杀向了他人。所以暴力带来的也只是暴力,棍棒底下出来的可能是逆子。
孩子真的知道错了?
有家长说,孩子淘气时打一顿他就立马听话了,但是孩子被打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打。
很多时候,家长被气得失去了理智,一边打一边教训孩子,按说孩子对自己的错误应该有深刻的认识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孩子只是被愤怒的家长吓住了,他们的思维完全处于停滞状态的。
孩子选择“听话”只是为了避免自己继续受到伤害。
所以打骂起不到任何教育作用,也根本不能孩子认识到错误,只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你尊重孩子吗?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出来的,自己想怎么管教就怎么管教,完全不尊重自己的孩子。
孰不知这会影响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
在幼儿阶段,孩子通过与家人、老师、同伴等人的交往逐渐形成对自己的判断和认识,如果这时家长采用打的方式来对孩子,孩子就会产生“我不是好孩子”的评价和认识,这样的孩子难以形成较高程度的自尊,容易自卑,不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父母的伤害, 可以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孩子的心头,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
●多接纳,少比较
接纳孩子的个性特征和个体差异,不要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孩子,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来比自己孩子家的缺点,看到的肯定是不足。把目光聚焦在孩子自己身上,多一些和自己的纵向比较,少一些和其他孩子的横向比较,看到的可能就是孩子的发展进步。
●建立规则,统一要求
建立必要的规则,对家长和孩子的要求要一致,不要以孩子还小为娇惯溺爱的理由。家里人人平等,规则不能只给大人制定,小孩同样要遵守规则,让孩子对规则有敬畏之心
●做好事前工作
事前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和孩子事先商量好,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可以避免孩子出现一些不当的行为,比如让孩子选择是去邻居家玩还是和爸爸妈妈在家里玩,如果孩子选择了去邻居家玩,那就要做到有礼貌地问好,不和小朋友争抢玩具等。
●必要时冷处理
有的孩子因为某件事大哭大闹,这时家长可以关上门让他自己冷静一下,告诉他:“你可以到房间里哭一会儿,等你想出来了,就可以出来找妈妈,妈妈就在这里等你。”
●借助绘本故事给孩子讲道理
等孩子情绪没有那么激烈了,家长可以借助绘本或讲故事的方式给孩子讲清楚道理,让孩子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
请记住:教育孩子,功夫在平时,而不是出现了问题粗暴地用打来解决。
这3个问句“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真的错了吗?”“你尊重孩子吗?”,可以经常问问自己。
在自己情绪需要发泄的时候不妨多问自己几个问题,让自己冷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