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 child is an artist.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
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共青团江苏省委、省妇联、省关工委联合主办,省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频道承办的第四届“童真里的色彩”儿童画创作大赛自2023年4月正式启动。本届大赛以“童绘中国 童梦未来”为主题,面向海内外展开广泛征集。来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及15个海外地区的少年儿童充分发挥想象力,用五彩缤纷的画笔,创作出14.6万幅主题突出、色彩鲜明、极具个性的画作。
今天,19位获得一等奖的小画家和我们一起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同时,我们特别邀请了来自全国的青少年美育专家、艺术高校美术教授、青少年美术教育刊物资深编辑等专业人士对画作进行一一点评。
画笔很小,但世界很大。欢迎大家一起走进孩子们眼中的世界!
优秀作品分享
Introducing our paintings
01.《童话乡村》
朱欣晨
江苏省常州市宋庆龄儿童教育实验项目华润幼儿园
我出生在江南城市里,每天见到的都是一栋又一栋的楼房。周末的时候,偶尔妈妈也会带我去周边的乡镇游玩,那里有我喜欢的田野、小河,还有矮矮的房子和很多很多串联在一起的电线杆。村里的早晨空气清新,屋顶飘着炊烟,绿油油的田野雾蒙蒙的,远远望去,大大小小的房屋变得朦朦胧胧的,仿佛进了童话仙境般。
我喜欢画画,我想用画笔把这些美丽的景象都记录下来。我也在心里默默许下了一个心愿:长大后也要为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农村出一份力。
#专家点评:
初看这幅画时,我感到很震撼——这竟然是一幅儿童水墨画,表现题材不是水墨画常见的花卉、蔬果、动物、山水……而是已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乡村生活场景。那不拘一格的章法、恣肆洒脱的线条、变化丰富的墨色、温润淡雅的敷彩,俨然就是一幅大师杰作!
细读这幅画后,我感到很惊喜——小作者视角之独到、观察之仔细、布局之奇巧、造型之生动、用笔之自信,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儿童终于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出城市,用纯洁、好奇、敏锐的双眼在广阔世界里观察、发现、感受、欣赏、创造美了。
品完这幅画后,我感到很欣慰——张璪在一千多年前就道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真谛:“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主张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的统一。透过这幅孩子的作品,我看到了对于这句话最自然率真的诠释。
希望这样的儿童水墨画多一些,再多一些!
崔卫
《中国美术教育》杂志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
02.《爱的怀抱》
陈蔷薇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之前在外面玩时,我爸指着一片芦花丛说:“有鹅”,我靠过去也没有瞧见“鹅”,爸爸指给我看:噢,原来是芦花丛中有一个巢,巢里还卧着鹅蛋。刻这幅画时,我就是想到了当时的场景。
这是我的第一个木刻作品。鹅脖子的羽毛很细腻,一根一根顺着向下走的,就用了较细的线条来顺着曲面刻;鱼鳞状的羽毛,我参考了剪纸里比较普遍的花纹,让上下的层次更加分明。周边的那些植物的刺,我刻的有点儿急,但等我之后再看这幅画时,忽然觉得这样也没有什么不好:它好像描绘了在险恶的环境中,母亲细心呵护着怀中脆弱的孩子,诉说着母爱的伟大。
#专家点评:
这是一件黑白木刻版画作品,小作者观察细致入微,刻画了一位鸟妈妈孵化幼鸟的情景,充满了温暖的爱的感觉。画面黑白对比强烈,构图疏密有致,造型生动质朴,线条流畅自然,刀法爽利,体现出小作者良好的绘画基本功和造型能力以及木刻版画优秀的创作能力。
郑勤砚
全国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央美术学院少儿美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03.《走!一起去郊游!》
于晨曦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西城实验小学常胜分校
那天,风和日丽、微风拂面,我和好朋友一起去郊游。我们几个一会儿忙着放风筝;一会儿在花丛中捕蝴蝶;一会儿把采来的野花插在小伙伴的头发上;一会儿又叼着小草躺在草坪上,看白云和小鸟做游戏……惬意极了!
那时我就想:要是每一天都这么开心那该多好!我转念又想:我可以把这美好的时光,用手中的画笔画下来,和其他伙伴一起分享快乐啊!回到家,我就开始了我的构思,老师也给了我很多建议,最终我用这样的形式画出了我眼中最美好的世界,也想把快乐传递给每一个人。
#专家点评:
画面描绘了三个小朋友兴高采烈地骑在一辆单车上出门郊游的情景,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春意和快乐开心的气氛。作品运用了综合材料的创作手法,既有泡沫板的拓印效果,又有各种颜色渲染背景和氛围的综合手法,整个画面色彩丰富、对比强烈。
作品主次突出,三个孩子的面部及形象刻画生动自然,背景则用装饰图案的手法刻画了层层树木和花鸟,笔法细腻精致,与画面主体三个人物之间形成了主次疏密关系。画作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少年儿童的精神风貌,开心快乐的童年生活跃然纸上。
郑勤砚
全国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央美术学院少儿美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04.《背影》
何振轩
江苏省苏州市金鸡湖学校
当我拿起画笔创作这幅《背影》时,我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我的掌握之中。我描绘的是一条狭小而古朴的巷子,路虽很窄但很平整,两边的屋舍经过修葺,看不出斑驳的痕迹,葱郁的绿植点缀的恰到好处。行走时的背影和亲切的老街相映成趣,给人一种悠闲惬意之感。
我喜欢通过色彩,线条和构图等元素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虽然我创作的这幅作品还有点粗糙,但在绘画的世界里,使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感悟。在这个美妙的世界里,我会继续绘画创作,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创作出更加美好和精彩的绘画作品。
#专家点评:
看到这幅《背影》时,我的脑海中突然回荡起《孤勇者》这首歌。作者选择用素描的形式来描绘古朴、空寂街道上孤身离去的身影,是为了抒发离愁别绪?还是要表达自己内心的倔强或孤独?抑或是展现为了追求理想勇往直前的决心和气概?……我想,无论是哪一种创作动机,仅就它能引发观者无限的遐想这一点,便可见这是一件佳作。
从技巧角度来看,细致入微的观察,简繁得当的造型,轻松率性的笔触,恰到好处的黑白灰关系,都透露出作者超强的艺术感知和表现能力,尤其人物前方那片强光与深色的人物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使其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从而突出了作品的主题。
崔卫
《中国美术教育》杂志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
05.《宿迁印象》
王沁易
宿迁市实验小学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宿迁。这里的名胜古迹,不胜枚举!于是,我选择用以“刀”代笔,去刻画宿迁的美景。
我特意选取了“项王故里”“乾隆行宫”“双塔公园”“大运河”四处具有宿迁代表性的景点,采用阴刻、阳刻结合的刀法去组织画面。为了使画面中的景色层次更加突出,我刻制出不同层次的灰色调,加上画面中刻掉的“白”、留下的“黑”,形成了黑白灰富有变化的画面。四幅宿迁“小景”,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大画——宿迁印象”,用版画的形式为我的家乡代言。
希望更多的人们看到我的作品,从而了解我的家乡,爱上我的家乡——宿迁!
#专家点评:
这组作品选择了在儿童画中相对选用较少的版画技法来进行创作。小作者观察细致,选景也很有特点:有远山、有河流、有高楼也有古迹……每幅画重点明确,构图饱满,细节丰富,同时又富有层次感。
画中近处的城门、远处的高楼、街边的大树、流淌的运河,都为城市增添了灵动之美。从绘画技巧上来看,用笔流畅,造型有趣,线条稚拙,是一件很有特色的儿童画。它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宿迁具有特色的景象,也展现了作者的观察力和绘画技巧。
李振鹏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教授
06.《海洋畅想曲》
李诗瑶
江苏省盐城市三龙镇丰富初级中学
《海洋畅想曲》表达了我对海洋的热爱和向往。画中的海洋是我心中的海洋,广袤无垠,充满了神秘和魅力。我想用蓝色描绘海洋的深邃和宁静,用绿色展现海洋的生机和活力……我想用自己的笔触和线条,去描绘光怪陆离、斑斓缤纷的海洋世界,去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和想象的空间。
创作过程并不顺利,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比如:如何表达海洋的纹理和光影效果,如何使画面更生动和富有层次感……但是,我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经过不断尝试,最终完成了这幅作品,也希望通过这幅画,能引起大家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视。
#专家点评:
这幅儿童画作品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欢快而热闹的海底世界,色彩斑斓的珊瑚礁和各种海洋生物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场景。画作的构图很有创意:右下角的圆形与上部的波浪相互呼应,画面主体中自由游动的各种海洋生物显得杂而不乱,整个画面构图有趣、线条流畅、造型丰富。细看各种生物的细节,非常生动而准确,显示出小作者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整幅画作色调明亮、色彩绚丽、鲜活灵动,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李振鹏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教授
07.《渔航》
丁锦炫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
海洋,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而鱼是海洋中最神秘的存在。
我梦幻中的海洋是五彩缤纷的,鱼儿在无边无际的大海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所以,我把他们画得很活泼。创作的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考虑到鱼的各种形态,没有特意着重去刻画某条鱼,而是让每条鱼都拥有绚丽多姿的样貌,使画中的每条鱼都有它自己的亮点,这样更能够表现出鱼群生活的美好。
在绘画这个美妙的世界里,我就跟这些鱼一样,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不受任何约束和束缚,感受着生命的无限可能和美好。
#专家点评:
《渔航》这幅作品运用简单的针管笔和水性彩笔,勾画了形态各异的海洋鱼类。画面上的各种鱼类栩栩如生,将海洋鱼类特有的形体特征捕捉得恰到好处,表现手法却反映了纯粹的儿童对于空间认知的状态。
小作者对画面把控能力极强,颜色五彩斑斓,线条稚拙而老练,造型精准而又富有原始意趣。整幅画面不但运用了中国传统民间绘画的翠绿、桃红和明黄等色调,还巧妙融合了更具现代感的蓝色、紫色、橙色等色系,显得自然和谐、相得益彰,我们不禁为小作者如此强大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发出由衷的赞叹!
檀梓栋
中国美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
08.《养蚕》
陈语盈
江苏省无锡市五爱小学
春雨初歇,绿意盎然,菜肥麦熟养蚕忙。美丽的农家姑娘们正在辛勤地忙碌着:她们戴着花头巾,用灵巧的双手照料着蚕宝宝,蚕宝宝四周摆满了一筐筐青翠欲滴的桑叶。
蚕宝宝,快吃吧,吃饱了就能吐丝啦!春蚕吐丝,寓意着生机勃勃。我用粉印画特有的手法,渲染出层层叠叠的绿色:墨绿、浅绿、翠绿、嫩绿……在丰富又繁茂的绿色里,点缀着蚕宝宝们的莹白,靓丽的农家姑娘们让画面变得更加鲜活,构成了一幅富有生命力的农忙图。
#专家点评:
这幅作品以传统的缫丝养蚕为题材,运用拓印版画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极富生产、生活情趣的艺术瞬间,画面深沉而明快,颜色饱满而单纯。线条因为拓印而产生的那种稚嫩感和力量感极富视觉冲击力。
在色彩选择上,突出了绿色和黄色两种主色调,在黑色的底色上,谱写出一曲明媚生动的劳动乐章,将水性颜料拓印这种儿童绘画技法的表达能力,提升到了很高的层次!
檀梓栋
中国美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
09.《科技兴农 处处好“丰”景》
杨瑾萱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这次的创作灵感源于一次美好的遇见。周末,爸爸妈妈带我去看望爷爷奶奶,走进美丽的乡村,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房屋,曲折蜿蜒的小径,静静流淌的溪流……处处皆是好风景。
站在田间地头,微风吹拂,一幅一望无际的秋收画卷正徐徐展开: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色泽金黄的玉米粒倾泻而出。轰鸣作响的大型收割机在稻田里欢快驰骋,将沉甸甸的稻穗揽入怀中,扑鼻的稻香传递着丰收的喜悦……看着眼前丰收的场景,我决定用画笔将这美好的画面记录下来,这就是我画作的创作来源。
#专家点评:
小艺术家通过全景式俯瞰的视角观察农田中的劳作场景,让热烈、喜悦的丰收气氛跃然纸上。整个画面事无巨细,却又主次分明、疏密得当,这是小作者精心安排和经营的结果。在每一处农田、果园和花垄中,无不体现着科技为农业生产带来的改变,而画面远处的公路、船舶、车辆、房舍等等,也真切地描绘了新时代新农村的美丽图景,成为时代发展的另一种见证。
透过画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小作者在观察、体验、创作过程中饱含的真挚情感,也因此才让这幅作品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能达到深入人心、动人心弦的效果。
孟勐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博士
清华大学博士后
清华大学社会美育研究所研究员
10.《中国速度》
吴芊仪
江苏省江阴初级中学
这幅画我选择了“中国速度”为主题,创作灵感来源于城市中建造楼房的工人们。在创作过程中,我思考了很久,如何用简洁的画面表达出这个宏大的主题。最终我决定用油画棒的堆叠和涂抹,来表现城市的高楼大厦和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我选择用鲜艳的色彩来展示城市的活力,并描绘出工人们辛勤劳动的身影。为了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动,我仔细地观察了他们的工作场景和动作,用细小的油画棒线条勾勒出他们的身体轮廓和面部表情,让他们看起来更加真实和亲切。
通过这次创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建筑工人为城市建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和繁荣。在未来的创作中,我将继续探索不同的主题和表现形式,用我的画笔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和感动。
#专家点评:
在这幅作品中,小艺术家选取的视角十分独特:建筑工人占据了画面近三分之二的空间,建筑工人脚下的钢筋网、远处未修建完成的高楼和灰暗的天空成为他们的背景和衬托……充满镜头感和视觉张力的画面仿佛在向每一个观看者传递:“劳动人民才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作品中的建筑工人埋头工作,我们只能看到他们饱含力量感的身姿,却无法辨识他们的面孔,他们是一群平凡的人,却也是小作者眼中的“主人公”。
这幅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丰满的,传达的情感也是直接的。当看到作品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与小作者产生了深刻的共情:当享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时,不要忘记那些“中国速度”的缔造者,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人。
孟勐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博士
清华大学博士后
清华大学社会美育研究所研究员
11.《城市美容师》
肖思颖
广东省东莞市东华小学(生态园校区)
我祖籍江西,因为爸爸在东莞创业开厂,我从小就在东莞学习和生活,可以说东莞就是我的第二故乡。东莞,号称“世界工厂”,也被评为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
我见证了这座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也知道在这些荣誉背后,离不开一群人默默无闻的辛勤付出。因此,我的作品就是以这些不怕苦不怕累的“城市美容师”为素材而创作的。我要为他们点赞,因为有他们,我们的城市才变得更美丽!
#专家点评:
小作者用稚嫩的画笔,描绘了一群城市美丽的守护者。画面舒展明亮,内容生动细腻,情感真挚,令人印象深刻。
作品以黑色格纹表现高空玻璃,湛蓝色的天空映衬在玻璃上作为底色,明黄色的高空作业平台从下方伸出,打破画面对称布局。巨大的作业机器与玻璃墙面使这群清洁工人的身体更显渺小,却姿态各异,尽显灵动之美。画面整体线条流畅细致、透视比例准确、明暗虚实富有变化、色彩斑斓和谐,展现出较强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在孩子笔下,条条下垂的安全绳索如同飘扬的五线乐谱,而清洁工人化身为乐谱上的动人音符,以湛蓝美丽的天空为背景,谱写出一首动人的“城市之歌。”
赵彦国
江苏省文化馆馆长
江苏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12.《跳绳真好玩》
杨多多
江苏省邳州市碾庄镇实验小学
我叫杨多多,今年六岁啦。跳绳是我刚刚学会的游戏,妈妈说跳绳可以锻炼身体,多多跳绳能让我少生病多长个,所以每天下课或者是放学,我就会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跳绳玩。在这幅画里,我画了两个好朋友一起跳绳的场景。
画画时,我想让两个小朋友的形象更加生动一些,于是给他们画上了大大的眼睛和灿烂的笑容,这样他们看起来就更加开心。我还用了一些线条来表示跳绳的动感,这样看起来仿佛能感觉到绳子在空中飞舞。跳绳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大家和我们一起来跳绳吧!
#专家点评:
这是一幅表现运动中状态的作品,画面十分简单,但作者仅使用简洁的线条色彩,就能准确地描绘出运动时人物身体的动态以及内心情绪,实属难得。
画面描绘了跳绳时停滞在空中的一个瞬间:空中飞扬的发丝,张开的的双臂,微曲的双腿,都给人一种轻盈向上的感觉。两条绳子被巧妙安排至上下交错,于中间处衔接,“S”型曲线贯穿整幅作品,更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与流畅感。人物刻画大小略有差异,面部、衣着仅用线条简单勾勒,却似乎能看出两人不同的情绪性格。寥寥几笔,神形俱备,浑然天成。拙朴之美,美于自然与纯粹。
我想,这也是孩子们的作品最能令人动容的原因所在。
赵彦国
江苏省文化馆馆长
江苏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13.《童年》
蒋书林
江苏省镇江市第三中学
小时候,我住在一个比较老的小区。那时候,小区里有七、八个和我一般大的孩子。放学后,我们会快速写完作业,到楼下集合,然后做游戏。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就会在树下捉迷藏。蛰伏了一个冬天的我们,终于可以释放天性,畅快玩耍;夏日炎炎,暑气逼人,我们也全然不顾,爬上大树找知了、听蝉鸣;秋风乍起,落叶纷飞,树底下依旧是我们快乐的身影;雪花飘舞的冬日,我们在树下堆雪人,打雪仗,如冬日小精灵般洒脱……现在,我们都搬离了那里,留下的只有回忆,和那些我们曾经拥有过的快乐。
#专家点评:
儿童画的魅力在于童趣,木刻版画的特色在于对比强烈的视觉张力,而二者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这幅充满生活化、力量感、韵律感的黑白木刻儿童版画。
画面通过黑白分明的短促线条,刻画了孩子们游戏的场景,引导观者参与其中,好像我们也能感受到游戏中的紧张刺激和欢快心情。人物夸张的表情和生动的姿态,都被娴熟的刀法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幅儿童版画,能够有如此成熟老练的表现技法,确属难得,实在是一幅非常精彩的作品。
刘云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4.《姑苏塔韵》
韩嘉杭
江苏省苏州市跨塘实验小学
一座苏州城,半部江南诗。也许更多的人喜欢苏州园林的婉约之美,而我偏偏更痴迷于苏州古塔的刚强之美。无论是历史厚重的瑞光塔,还是寒山寺的标识——普月塔,还是“吴中第一古刹”报恩塔,或是有着“东方比萨斜塔”之称的虎丘塔,无不彰显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它们如同一颗颗明珠,闪耀着岁月的光辉。
我运用橡皮章和颜料拓印来制作这四座形态各异的宝塔,想展现出姑苏古塔的独特魅力和韵味,以及我心目中对古塔美的理解。
#专家点评:
宝塔题材在风景画中并不鲜见,但这幅儿童画作品选择以四大名塔作为表现题材,确实颇有新意。尽管儿童画的表达往往带来稚拙天真的童趣,但如此主题鲜明并形成系列化的艺术语言,表达出与众不同的意趣。
特别是黑色底子的四联组画给人深刻印象,反衬出大胆的色彩运用和绚丽的光影效果。四座宝塔的造型各有特色,古朴自然中透着孩子敏锐的艺术观察力和想象力,这是很多成人艺术家孜孜以求却难以达到的绘画初心。
刘云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5.《又见炊烟》
吴嘉译
江苏省常州市外国语学校
我在创作这幅儿童水彩画《又见炊烟》时,仿佛又一次走进了常州青果巷,融入了那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美好场景。
孩子们在巷口嬉戏玩耍,他们的笑声和纯真感染着每一个人;年轻人呼朋引伴,在摊位前流连忘返;而老人们则有的坐在屋檐下,悠闲地看着这一切,有的在打太极,强身健体。还有那辛勤工作的环卫工人,他们为了让这个巷子更加整洁,默默地付出着自己的努力。
通过这幅画,我希望能够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那双发现美的眼睛,让大家更加懂得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更加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专家点评:
千年古城常州的文化积淀与市井烟火气,在孩子的眼里,既是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热闹非凡,也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和同龄玩伴的生活日常。美食的飘香、叫卖的吆呼、孩童的嬉笑、车铃的叮当……在以街道为主体结构的S型构图的延伸中,引导着观众的视线,仿佛从远古高塔的钟鸣声中一路走来。
面对这个世界拿起画笔,孩子的绘画是自由、随意而富有童趣的。所谓“画为心声”,心中所想,即为纸上所绘。作者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闻所见,不分时间、空间、季节等客观因素的限制,随心所欲地将自己心中的关注点、兴趣点,通过鲜艳的色彩、夸张的形象和简洁的线条表达出来,描绘出一幅丰富多彩、温暖祥和的生活画面。
郭志峰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16.《公鸡和母鸡》
周俊宇
江苏省邳州市碾庄实验幼儿园
我画的这幅吹塑纸版画,叫做《公鸡和母鸡》,创作灵感来源于我奶奶家养的一群鸡。大公鸡每天喔喔叫,早上一遍遍的为我们报时,催我们起床。老母鸡每天咯咯哒,在鸡窝里下好多的蛋,丰富了我的早餐。
我画的这只雄赳赳气昂昂的大公鸡,它有着漂亮的大尾巴,看起来好威风呀!还有这只母鸡,它正在孵蛋,我想它一定很期待小鸡宝宝们的出生。公鸡和母鸡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我要把它们画下来,让大家都能看到它们的勤劳。
#专家点评:
孩子都有纯真的眼睛和纯净的心灵,用这种“天真无邪”的心态所画出的画,往往不合常理而通画理。他们在观察和探究周围时,总是用一种十分感性的方式来把握和理解世界。当“童眼看世界”遇上“童言无忌”,就注定了儿童绘画不像成年人那样琢磨什么该画,什么不该画,需要怎样画。
小作者采用简单的单色版画,通过点线面的组合,色块大小的对比,随意而质朴的造型,描绘出灵动的公鸡、敦厚的母鸡和可爱的待孵鸡蛋,其乐融融鸡的“一家”跃然纸上,趣味横生。观众透过画面,仿佛能看到汉画像的影子,同时,也能感受到鲜活生动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郭志峰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17.《聚会》
蒲婤琳
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
在这幅作品中,我绘制了少数民族的姑娘们在绿水青山下聚会时的合影。姑娘们有的端坐着,有的只来得急留下一张侧脸,还有的背着镜头远眺。她们身穿绣有繁复花纹的衣裙,戴着玲珑作响的首饰,头顶亲手编织的草帽。她们不分主次,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安然于这一刻的闲暇时光。这一幅画面,既是聚会时的定格,也是我所希望的安乐生活。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去到少数民族地区,了解那里的风俗与生活。我希望大家都能发现这锦绣山河下的美好。
#专家点评:
永和九年的那一场聚会,在历史的深处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历史是有温度的,文化是有记忆的,儿童画的世界,同样可以遥想当年,化古为今,以历史的温度、文化的记忆照亮当下的时光,成就绿水青山的美好。
画中山水美景,借鉴了古老青绿山水的画法,具有强烈的文化符号意味。中国早期山水画“人大于山”的古朴韵味与儿童画稚拙的童真浑然一体,透露出浓烈的童趣,既体现出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当代少年儿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探索。
张建军
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院长
18.《奔跑吧,新时代的少年》
李果润
江苏省徐州市解放路小学
在这幅画中,我想通过自己的描绘,展现一场真实而激动人心的青少年田径比赛。
我认真勾勒了每名运动员的肌肉线条,描绘出他们优美的身姿,希望让大家能感受到他们奔跑时的力量。同时,我努力刻画了运动员面部表情的细节,传递出他们在比赛中的专注和坚定。鲜艳而对比强烈的色彩,使运动场地和运动员们的身体在画面中更为突出,而光影效果的营造,更增加了视觉冲击力。在整幅画面的构图上,我进行了精心设计,希望让每个人物都各具特色又能相辅相承、浑然一体。
这幅画是我对新时代少年活力和精神的表达,希望大家能在画面中 找到共鸣,感受到奔跑的喜悦和力量!
#专家点评:
绿色的运动场,红色的跑道,一群奔跑的少年……这里有昂扬的热情,有青春的力量,还有沉稳与坚持,画面饱满、色彩热烈。绘画技巧虽显稚嫩,但立意清晰、意象感人,色彩对比及人物描绘都颇有亮点。奔跑,如同一个摄影镜头,力量与紧张,在瞬间达到顶点。
专注于运动的少年,只是简单的画面,却是一个时间的支点——有了今天,就会有明天。这幅稚嫩的画作,催人奋进:我们的时代就是奔跑的时代!每一个少年都是新时代的奋斗者!
张建军
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院长
19.《丰收》
王芷芮
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英禾双语学校
秋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当我来到奶奶家的玉米地里,我大吃一惊:每一颗玉米长得都一人多高,每一个看着都丰富饱满,沉甸甸的挂在上面,仿佛笑着朝着我们在招手。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迫不及待地跑了过去,立刻加入了掰玉米的队伍中。
我使出了吃奶的劲儿掰下一个大的来,剥开它的外衣,金灿灿的玉米粒颗颗饱满,让人爱不释手。紧接着,我一边数着一边掰,一个、两个、三个……渐渐地掌握了窍门,熟练了起来。抬头一看,小伙伴们都忙得不亦乐乎。这样的一幅画面,真让人陶醉。
#专家点评:
在我所见的众多以“丰收”为主题的儿童绘画作品中,这幅粉印版画是最独特的。小作者以满构图形式,将四个掰玉米的人物错落有致地安排在林立的玉米丛中。玉米秆有粗有细、有正有斜,秆上的玉米棒有大有小、有疏有密,高低错落,表明收获正在进行中;人物有立有坐、有行有止:左侧两个成年妇女和一个小女孩双手或上举、或前伸,都在紧张而欢快地忙碌着;右下方席地而坐的小男孩双臂环抱,把玩着三个硕大的玉米棒,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这种大胆而独特的画面布局和造型方式,打破了儿童画常见的程式,完全源自小作者细心观察与丰富想象的结合。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小作者的色彩表现技巧:巧妙留出黑色卡纸的底色作为物象的轮廓线,让红、绿、蓝、赭、黄、橙、白等众多色彩“和睦相处”、相辅相成,从而使画面色彩丰富,物象多样但不凌乱,活泼但不花哨,让人赏心悦目。
崔卫
《中国美术教育》杂志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
展览预告
Preview of
the exhibition
第四届“童真里的色彩”
儿童画创作大赛 优秀作品展
即!将!启!幕!
320+优秀作品
480 m²艺术展馆
“童年”“梦想”“家园”“传承”
4大主题展区
5天艺术之旅
解锁N种艺术创作可能性
……
当线条、色彩、图案与想象碰撞,
当童心、童真、童趣与艺术融合,
会有怎样的精彩呈现?
敬请期待!
我们邀请更多孩子来到现场,
在展览中感知艺术的乐趣
共赴一场独属于他们的视觉盛宴!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
2024年1月26日(周二)- 1月30日(周五) 9:00 - 17:00
地址:
江苏·常州 经开区文化活动中心
票价:
门票0元,交个朋友!
更多精彩作品以及作品背后的故事
欢迎至现场参观~~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展会信息!
童真里的色彩
更多内容 |敬请关注
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并注明出处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微信号:JSBCeducation)
—END—
江苏教育频道官方微信
ID:JSBC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