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人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使用新办的手机号注册应用时,却发现号码已被占用。这通常是因为电信运营商实行了“二次放号”政策。根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截至5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及中国广电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8.07亿户,比上年末净增1699万户。庞大的用户基数及快速增长给码号资源带来巨大压力,因此,电信运营商会将注销90日后的号码重新启用投入市场。虽然这些号码在通信功能上与其他号码无异,但由于“手机号注册”成为各大互联网平台的主要注册方式,二次号码往往会给新用户造成困扰,尤其是当旧用户未解绑互联网账号时。
近来,不少市民投诉称购买的新手机号无法注册应用,认为“手机号码应有功能严重受限”。例如,2月底,朱先生在家附近的移动营业厅办理了一张副卡,在协助老人注册微信时发现该号码是“二次号码”,此前已有人用它注册过微信。他多次向运营商求助,但营业厅表示无法处理这种情况,建议换号解决。无奈之下,朱先生选择销户重办。记者了解到,运营商和互联网平台之间的信息对接存在壁垒,导致这种情况发生。出于隐私、安全等因素,运营商并不掌握用户在各大互联网平台的注册信息,也无法确保用户注销手机号时是否已经解绑。
为了消除这种信息孤岛,5月初,在国家工信部指导下,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依托中国信通院码号服务平台推出了“二次号码焕新”服务,涵盖超200款主流互联网应用。尽管这一举措让许多市民看到了跨行业协作的可能,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顾先生为孩子新办了一个手机号,却发现该号码已注册过微信账户,无法换绑。他尝试使用“二次号码焕新服务”,却因系统提示“非移动用户”而无法操作。经过多次沟通后,顾先生最终通过投诉解决了问题。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在社交平台上,许多网友发帖吐槽在使用“二次号码焕新”服务时遇到阻碍。一些用户发现,即使前机主的账号被封禁或冻结,也无法通过“二次号码焕新”服务成功解绑。此外,“二次号码焕新”服务还存在单向沟通的问题,运营商提交的信息能否被处理、处理是否成功等问题,运营商无法收到反馈,导致用户依然面临“盲开手机号”的风险。
从客观实际来看,互联网企业对用户解绑、注销的要求不完全统一,面临更复杂的语境。例如,微信平台规则提示,若账号处于被封禁或冻结状态下,无法发起注销申请。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用户通过运营商发起了“二次号码焕新”服务,能否成功解绑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许多市民呼吁在选号阶段明确告知“二次号码”的解绑状态,让用户自行选择是否接受。
目前,“二次号码焕新”服务已覆盖部分主流应用,但仍有许多应用不在服务范围内。例如,卢先生在使用“二次号码”注册“云闪付”时遇到了困难,最终采用了朋友提供的方法才解决问题。中国信通院标准所业务与网络研究部副主任孟然表示,未来将继续推动金融、交通、教育、市政、医疗等行业的应用接入“二次号码焕新”,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