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一高校无空调学生中暑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学校回应称,因电路老旧短期内无法安装空调,但这一解释并未得到认可。
一年两万学费,宿舍却没有空调,学生在40度高温下难以忍受。这不仅发生在2025年的夏天,而且在全国不少高校都有类似情况。学生们白天在烈日下上课,晚上回到没有空调的宿舍,热得头晕眼花、彻夜难眠,甚至有学生中暑送医。
南山学院东海校区成为争议焦点。有学生发视频展示宿舍状况,说宿舍热得像蒸笼,只有一个吊扇吹热风。晚上超市成了“避暑圣地”,但九点后超市清人,学生只能硬着头皮回宿舍忍热。有学生表示,凌晨两三点才睡着,天亮六点又被热醒,一晚上睡不到四小时。
学校的回应是电路老旧,短期内无法安装空调。工作人员还将学生中暑归咎于“个别体质问题”。这种解释让许多家长和学生难以接受。每年招这么多学生,却不提前规划宿舍电力改造,收着高学费却不愿意在学生的基本生活条件上下功夫,这引发了对学校管理的质疑。
更令人寒心的是,有学生透露,学校行政楼、领导办公室是有空调的。这说明电不是没能力带,而是没打算给学生用。“空调装不上”的理由可能只是托词,真正的问题在于学校根本没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当回事。
高温环境不仅让人难受,还可能导致身体脱水、中暑、心率加快,甚至对心脑血管系统造成伤害。学生被热晕送医时,学校没有第一时间安排应急措施,反而是周边酒店趁机涨价。学生只能去网吧过夜,或挤在教学楼楼道里备考。
教育机构应该用收上来的学费保障学生的学习效率、身体健康和基本尊严。这次事件之所以被广泛关注,是因为学生们开始主动在网络上发声,记录自己的宿舍环境、身体反应和内心感受。这是一种觉醒,也是一种力量。
真正的解决之道是从制度和态度上下功夫。该改电路的尽快改,该配空调的就公开时间表,而不是用模糊的“正在研究方案”搪塞学生。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传授,更在于人文关怀。别让孩子在酷暑中失去对学校的信任。一所真正有温度的学校,永远不会让学生为一台空调奔走呼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