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山姆上线了一款农夫山泉的袋装冰块新品,引发抢购热潮,甚至出现缺货情况。这款2千克规格的袋装冰块售价22.8元,选用千岛湖水源,通过低速缓冻工艺制成,具有“持久耐融”的特点。虽然价格不算便宜,但消费者对新产品热情高涨,在山姆App上已获得200多条评价。
袋装冰是食用冰的一种包装形态,而商家更多售卖的是冰杯。冰杯是一种带盖密封的一次性塑料杯,内装可食用的冰块或冰球,通常摆放在便利店、超市冰柜的显眼位置,被消费者视为饮品的理想搭配。相比家庭自制冰块,冰杯更便捷、干净卫生且可塑性强。盒马早在2021年首次上线冰杯商品,并推出适合家庭囤货的袋装食用冰。今年6月以来,冰杯系列产品销量同比增长30%。数据显示,冰杯销量连续两年增速达300%,一线城市人均年消费冰杯达48杯,市场渗透率持续上升。
山姆与农夫山泉的合作为冰块生意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伊利、蒙牛等乳制品企业以及盒马、罗森、便利蜂等渠道商均已推出自营冰块产品,蜜雪冰城则延续了去年1元1个冰杯的模式。随着多家企业的入局,冰块市场的潜力逐渐显现。
2024年,农夫山泉开始涉足冰块生意,推出了160克规格的冰杯,部分零售渠道以搭售形式销售:买一瓶果汁加1元即可获一个冰杯。农夫山泉投入了较高成本,自建生产线,这引起了制冰商的关注。晓德食品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建工厂前期投入巨大,涉及工厂建设、改造、设备调试和团队搭建等。相比之下,代工模式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利用自身渠道和品牌抢占份额,规避重资产投入的风险。
冰勋制冷创始人介绍,其公司食用冰生产设备销量近两年增长了两到三倍,主要来自老食用冰厂扩产、零售渠道需求、跨界企业和中间商的需求。当前食用冰市场的主要玩家包括老牌食用冰生产企业、采用代工模式的商超便利店、自产与代工结合的食品饮料企业,以及新茶饮企业在门店现场制作并销售冰块。
江苏冰马仕总经理司大进指出,近两年食用冰市场热度骤增,但价格却有所下降。一个冰杯的平均售价从2024年的3元—4.5元降至今年的2.5元,考验着商家的盈利能力。实际上,工厂制冰的成本远高于家用冰箱制冰,原料水只是成本的一部分,包材和冷链运输才是主要开销。冷冻环境要求杯子使用抗冻材质,韧性需满足长期冷冻不变脆。生产环节之外,冷链运输也是保障冰杯品质的关键。
多个玩家的进场压缩了冰块的利润空间,但大厂们依然有其优势。伊利、蒙牛等企业可利用既有的运输冷链降低成本,农夫山泉则在渠道层面具备显著优势。数据表明,进入6月以来,咖啡冰杯的增幅同比去年同期高达60%。冰块作为饮料产品的搭档,通过拓宽饮料、牛奶等的食用场景来引流。参照日韩市场,冰杯多以“冰杯+饮料”的组合形式售卖,成为即饮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冰杯尚未在财报中独立列出,但市场前景乐观。食用冰的消费习惯正从一二线城市向下沉市场辐射,未来可能成为日常必需品。然而,市场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多数企业成立于近5年,未来几年必将面临一轮洗牌。为了应对竞争,一些企业已着手扩大SKU,开发冬季冰球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