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三国时期的战场,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汉中、合肥、街亭、荆州、岐山等,相对应的,很多人对汝墟口比较陌生。乳须口其实就是指乳须山和七宝山之间的水口。乳虚山在今含山县东关乡境,有临江关隘,名曰东关;七宝山在今武威县黄龙乡境,临江隘口称西关。两山对峙,形势险要,是巢湖出口。汉末三国时期,汝墟口是曹魏与东吴大战的古战场。在此基础上,围绕入胥口之地,曹魏与东吴展开了多次较量。其中,三国魏黄初四年(223年),曹丕初战东吴时,曹魏与东吴在汝墟口爆发了一场大战。不过可惜的是,这场战斗却被很多人忽略了。
一
首先,这场战役被称为“汝墟口之战”。朱桓镇守的汝墟城(今安徽无为北)之战。据《三国志》、《建康实录》等史书记载,夷陵之战后,魏文帝不想东吴进一步壮大,立即派出大军攻打刚刚打败蜀国的东吴韩。
公元223年九月,魏文帝曹丕派三军攻打东吴。其中,曹仁作为曹魏的大将,率领大军居中,直指汝墟城。这一战,曹仁率领数万大军。作为跟随曹操多年的老将,曹仁采取东攻西攻的策略,诱使东吴将领朱桓分兵营救咸西(今安徽玉溪口)。朱桓分兵救出咸熙后,曹仁便率领数万兵马赶往汝墟城。
二
对于东吴来说,汝墟城是一个战略要地,可以阻止魏军进入长江,进而夺取牛渚(采石机),逼近建业(南京)。所以在得知曹仁要直奔汝墟城后,孙权非常重视。经过一番布置,东吴将领朱桓急忙命令派往咸西的援军返回,但曹仁已经逼近城池。汝墟口之战,城池这边的朱桓只有五千兵马,也就是说在实力上处于绝对劣势。
据此,朱桓手下人心惶惶。据《三国志·吴书·朱桓传》的记载,面对惊慌失措的下属,朱焕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在朱桓看来,“两军交锋,胜败在于将,不在于人多。你听说曹仁用兵行势,哪一个比桓邪强?兵法之所以是说是二客半主,都是在平原,城里没有守卫,又说将士都是勇猛懦弱的。”
三
对此,朱焕认为,两军交战时,士兵的多少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将领的指挥能力才是关键。朱桓据此表示曹仁不是自己的对手,认为己方是防御方,只需要少量的兵马就可以抵挡好几倍的曹魏大军。朱桓在充分调动部下后,又下令肃静旗鼓,以示示弱,引诱曹军攻城。对此,曹仁仗着自己人多势众,命其子曹泰率兵攻城,让长雕率军攻打吴军后方。面对轻敌一拥而上的曹魏大军,朱桓放火焚烧曹泰大营,将其击退。
曹泰战败后,深入吴军后方的常刁等人进退两难,也被朱桓成功斩杀。因此,在汝墟口之战中,朱桓的东吴军终于笑到了最后。
四
最后,总的来说,在汝墟口之战中,直面汝墟城的曹台损失惨重。至于身后进攻吴军的曹魏大将常调,率领的5000人全军覆没。所以这一战,曹仁的数万兵马至少损失了数万兵马。至于朱桓的五千吴军,虽然有损失,但显然远小于曹魏一方。曹魏部将曹仁战败后,魏文帝曹丕派出的另外两支大军也无功而返。所以对于魏文帝曹丕来说,第一次征讨东吴以失败告终。而这不仅意味着东吴连续打败了蜀汉和曹魏这两个强敌,也为孙权登基称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那么,问题来了,对于被冷落的汝墟口之战,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