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妈在,家就在。
如果你还有机会,请常回家看看;
如果你没有机会了,请相信她已经原谅了你“。
今天母亲节,推荐一本书《有一天,妈妈老了》。
这是韩国的一位96岁母亲洪荣女和她72岁的女儿黄庆花合写的一本书,里面记录了平日里妈妈那些从不曾告诉你的事情。
书摘
一、妈妈不会告诉你她的难处
妈妈住院的那段日子,我们轮着去照顾妈妈。一天轮到我照顾,小弟要过来看望妈妈,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可是妈妈坚决不让他来,说是她有我照顾,很好,这么远的路不要跑过来了。我一直很纳闷儿,妈妈平时多希望他的子女过来看望他啊。后来我看到了妈妈的日记:
“今天没有让儿子来看我,我身体太痛了。
在我病情恶化的时候,孩子们看到了,该是多么的心烦伤心啊!
我虽然说不让他来,可还是抑制不住心中的孤单和伤痛。”
二、妈妈不会告诉你气头上的话有多伤人
妈妈很节俭,她总是什么都舍不得扔,我给她买的酸奶早就过了保质期,我顺手扔进了垃圾桶,可是等我一转身,发现又被妈妈捡了回来。我冲着妈妈大喊:“不吃过期食品不行吗?”
可是事后我回想,我总是看着很孝顺,每次都是为了妈妈好,每次妈妈做了错事,我就会冲她发火,大吼大叫。其实这样做,难道不是伤害妈妈吗?妈妈的日记中写道:
“人的心真是奸诈啊。孩子们的一句话,就能让我心中的那份凄凉渐渐消失,重新找到活下去的勇气。可是,孩子们好像总是给我泼冷水。这让我感觉比受到别人的忽视还要恶毒千倍万倍。”
孝顺,应该孝和顺并行啊。
妈妈老了,像个孩子一样,即使错了,我们也应该顺着哄着妈妈。
三、妈妈不会告诉你她的孤单
妈妈知道我们都很忙,她怕麻烦我们子女,所以总是住在乡下自己的家里。屋子后面有一大片院子,从妈妈60多岁起,就一直在院子里种各种蔬菜水果,只要她能下得了地,就没有间断过。每次我们离开,妈妈总是会把她种的东西塞满我们车子后备箱。 她一直都是孤独的,这是我看到这些日记才知道的。
“生活里有太多孤独。所以就算是听见鸡叫,我也会觉得很神奇,会把注意力转到鸡上。我把乐趣放在种辣椒上,蔬菜和家畜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
“年龄只是个数字而已。就算老了,也千万不要害怕。如果你能在年老的时候大胆地对自己说:'我这个年龄算老吗?'然后挑战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那么我相信,你肯定会像一个年轻人一样活力四射。 ”
这本书并不是一部“关爱妈妈,陪伴母亲”的鸡汤指南,而是一位母亲真实内心的想法,因为她本无意让儿女知道,记录只是为了排遣寂寞,怕儿女知道了担心,不想打扰儿女的生活。
书里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精心雕琢的辞藻,也没有艺术塑造的饱满形象。与其说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部爱的启示录,一本记录母亲与子女间点滴的爱的日记,一段耄耋之年的母亲和知天命之年的女儿真实而又充沛的情感缩影。
内容简介
“
“我没有上过学,不知道应该如何把我心里的话表达清楚,写的每篇文章都毫无顺序可言,我心里有很多话,却不知道应该如何用文字来表达。幸亏我的孙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一直带着他,这才和我的孙子一起学习识字写字。”
70多岁的母亲洪荣女通过自学学会了识字写字,开始每天记录家庭日记,在所剩无多的人生时光中带着一种对世事和生活的淡然和眷恋,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对家人的爱。
女儿黄庆花偶然在母亲的衣柜里无意中发现了她写的八本日记,她震撼极了。在她的记忆里,妈妈没有读过书,根本就不认识字,怎么会写日记呢?
虽然母亲的日记语句不够通顺,还有很多拼音错误,但作为妈妈最疼爱的大女儿,庆花读得懂妈妈每个字每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让庆花深深的感动。
作为子女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经过兄弟姐妹六个商议后,他们决定收集整理妈妈的日记作为给母亲80大寿的礼物,于1995年出版了《藏在心中的话》一书,引发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洪荣女老人的日记里,处处流露着对孩子们的慈爱,默默地感受着对离世亲人的思念,深深地感激着兄弟姐妹的亲情。
作者介绍
洪荣女
1916年出生于韩国仁川的江华郡,在七兄妹中排行老大。十九岁结婚,曾在开城、汶山、马石、加平、春川生活过,和丈夫生育了两男四女。五十八岁时,经历丧夫之痛,之后艰难地以一弱女子之力支撑起整个家庭。七十多岁时通过自学学会了识字写字,开始每天记录家庭日记。十年之后,被子女们意外发现,收集整理后作为给母亲八十大寿的礼物,于1995年11月出版了《藏在心中的话》一书,引发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2011年3月 病逝,享年九十六岁。
黄安娜(本名: 黄庆花)
洪荣女女士的长女,1940年出生于韩国开城。大学毕业后经历了四十年的教师职业生涯。但某天突然辞职,开始徒步旅行式的新人生。曾去柬埔寨、越南、印度和尼泊尔等地旅行。著有作品《我的年龄怎么了?》《安娜的快乐人生秘诀》等。
“
“身为你们的妈妈,我觉得很高兴。但是,你们还要记得,家里越是富裕,越应该跟家人多谈谈心。不要借口自己忙,试图用钱来解决所有的事情。多抽点儿时间,一家人聚在一起,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希望这本书能唤起大家对妈妈的重视和关爱,不要在意妈妈的“口是心非”,多留意妈妈的“潜台词”。
(本文部分图片、文字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编辑删除。)
购买链接戳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