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庆祝活动结束后,全球宣讲团到达法国,但并未受到热烈欢迎。随后,莫迪开始对巴基斯坦发出警告,声称“巴基斯坦不会获得印度权限内的水资源”,并表示“要么和平共处,安稳吃饭。否则,我的子弹随时准备好。”
最近,印度防长辛格在5月30日进一步警告称,若巴基斯坦未来再次挑衅,印度将以海军力量为主导予以回应。印巴双方虽然曾协定停火,但在边界上仍有摩擦,尚未引发大规模冲突。
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访问伊朗期间表示,巴方愿就克什米尔问题及水资源问题与印度展开和平对话,前提是印方必须展现诚意。如果印方继续选择侵略,巴方将保卫领土,如5月7日至10日的冲突中所做的一样。
实际上,印度频繁警告的背后是莫迪政府的政治需要。2024年大选后,莫迪面临经济放缓和社会矛盾等压力,通过对外强硬转移视线。莫迪公开宣称“要么和平共处,要么面对子弹”,以迎合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巩固执政基础。
同样,印度防长的警告也是出于类似目的。此前印巴空战前,印度的双航母已从母港驶出,前往远离巴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打击范围的海域。尽管印度海军纸面上比巴海军强大,但巴方进口了中国的护卫舰和潜艇,装备了充足的防空导弹和反舰导弹,若真对阵,印度海军未必能占到便宜。
西方媒体报道称,印巴双方在边境集结的军队已减少到接近冲突前的水平。不排除双方还会爆发新的冲突,并导致局势升级。然而,印度的态度与“5·7空战”前不同,那时印度不等巴方调查便发起军事打击,被巴空军重创后才匆忙决定停火。
现在印度的警告增多,可能是在试探巴方的底线。印度暂停《印度河用水条约》,切断巴80%农业水源,可能是测试巴方忍耐力及国际社会的反应。近期印度指责巴方“违反停火协议”,实为制造摩擦借口,试图通过压制巴基斯坦确立南亚霸权地位。外交上孤立巴方,军事上强化对克什米尔控制,旨在削弱巴战略纵深。
巴方则一方面展示防御能力,另一方面表示愿通过对话解决克什米尔和水资源争端,但绝不接受霸权。巴方向联合国申请成立独立调查组彻查克什米尔事件,并获得中国、沙特等国支持。美国和土耳其也公开呼吁降温局势,而印度仍在拒绝外部调解。
预计印巴将继续维持“边打边谈”的模式,低烈度摩擦持续,但全面战争的概率较低。印度将警告作为“以压促谈”的工具,但忽视巴方核心安全关切,最终可能引发下一次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