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场上没有尊老爱幼,年老体衰的容易被欺负,初出茅庐的也可能成为重点目标。每届世界杯,35岁上下的老将们往往备受关注,因为这可能是他们职业生涯的最后一舞。而天才少年们的横空出世则更受瞩目,更容易登上热搜。
这两年,中国体育界涌现出一批年轻才俊。20岁的杨瀚森在生日当天被NBA波特兰开拓者队选中;18岁的王浩西被北美冰球联盟圣何塞鲨鱼队选中;18岁的张子宇在女篮赛场上表现亮眼;18岁半的王钰栋在男足国家队首发并进球,在中超联赛已进9个球。此外,16岁的张籽萱成为中国女排主力二传;16岁的陈妤颉跑出亚洲最佳成绩;标枪少女严子怡尽管还未到全运会参赛年龄,但已是奥运会前三名的实力;12岁的于子迪在泳池里崭露头角。
这些年轻运动员被称为“神童”,过去民间也称其为天赋异禀的孩子。古代文学作品中,神童多是文才出众者,如甘罗、房玄龄、王勃等。现在有了智商测试,文才能分高下。全球最强大脑——门萨俱乐部,入门条件是智商在全球前2%。英国小男孩布里特尔2岁182天时已会读书、下象棋、懂摩尔斯密码,能用五种语言从1到10数数。
体育领域的天才或妖星更受大众关注。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职业体育圈普遍认同这一观点。巴萨亚马尔16岁时成为西班牙国家队前锋,17岁时身价已达2亿欧元;东契奇15岁时闪耀欧洲篮坛,18岁登上欧洲之巅,随后在NBA大放异彩。
过去体育界的神童大多是野蛮生长,但现在科技发达、信息便捷,体育明星可以工业化量产。足球青训体系发达的西班牙和校园足球体系完备的日本,不断涌现青年才俊。奥运会和职业体育对参赛年龄的要求不同。花样滑冰、跳水、体操等项目,年轻选手屡见不鲜。国际奥委会和单项协会逐渐提高参赛年龄门槛,以保证孩子们的学业和健康。
中国体育界从来不乏神童,如12岁的高敏和14岁的全红婵。这些神童多分布在技巧类项目,身材娇小,动作轻便灵巧。近年来,中国体育圈在体能型、对抗性、职业化项目上也出现人才井喷。模式创新、理念进步和科技加持让中国体育的新生态生机勃勃。
以足球为例,多年的职业俱乐部梯队建设开始显效。中超、中甲球队配备多级梯队,并引入国际先进的青训模式。王钰栋的崛起正是绿城青训体系深耕多年的成果。告别以往师傅带徒弟的私塾模式,现在的体育苗子通过AI模拟、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进行高效训练。这些年轻运动员的训练条件和理念与前辈们天差地别,十五六岁出成绩顺理成章。
“体工队”的举国体制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奥运冠军。现在体育回归校园,“体教融合”成为新趋势。宁波双星陈妤颉和严子怡都是普通中学生,接受高水平训练的同时,还接受系统文化教育。大量普通中小学开展专业训练,有专业和职业经历的教练下沉到中学,更多天才脱颖而出。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好苗子不会被埋没。杭州的游泳选材网络覆盖全市幼儿园和小学,有天赋的孩子不会成为漏网之鱼。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全民健身的普及,社会对体育的认知更加多元化。更多的家庭支持孩子参与竞技体育,甚至自费聘请专业教练。许多孩子四、五岁开始启蒙,初中时扎好基本功,佼佼者走上职业道路。社会体育、校园体育和体工队三引擎驱动中国体育发展。
年少成名对运动员个人来说,容易获得流量和名利,但整个职业生涯的成功并不一定。车子的百公里加速快可以炫酷,但续航能力才是关键。周琦十多年前在篮球世青赛上风头盖过约基奇,刚到NBA时胜过哈腾,但现在差距明显。
刘玉栋感慨,现在的孩子从家庭经济条件到身体条件都比他那代人好得多,但基本功、意志品质和篮球智商却不如黄金一代。CBA刚刚把准入门槛放宽到16岁,观念上与国际接轨。浙江绿城的西班牙教练卡尔达慧眼识才,放手使用王钰栋后,榜样效应感化其他中超中甲球队,更多年轻球员在职业赛场亮相。
如何让这股青春风暴持续,答案或许在于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耐得寂寞和工匠精神;少一些“造神运动”,多一些科学规划。王钰栋们在中超迈出的一步看似巨大,但与亚马尔们相比微不足道,也不值得沾沾自喜。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体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制造几个天才,而在于培育一片让平凡少年走向卓越的土壤。这片土壤没有拔苗助长的焦虑,只有静待花开的从容;没有迷信天赋创奇迹,只有信仰科学出力量。当每一粒种子都遇见春天,原野上的草木才会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