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3个部位发麻可能是脑梗信号 警惕这些异常征兆!许多人都体验过“麻木”的感觉,比如蹲久了腿发麻、胳膊压久了发麻等。生活中,大多数的麻是无害的,缓一缓就好了,但有的麻木可能是脑梗的早期征兆。
脑梗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俗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造成脑组织缺氧。脑梗发病迅速,病情险恶,发作前常会通过身体传递出一些异常信号。以下三个部位发麻时需要引起注意并及时就医:
舌头是大脑的先行器官,舌神经连接着大脑。脑梗会影响支配语言和吞咽的神经,导致舌部运动异常。脑供血不足时,支配舌头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症状之一是舌头发麻、发硬,突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甚至不会说话。
面部神经与脑部血管紧密相连,当脑部供血不足时,面部神经可能受到影响,导致面部发麻。由于面部神经受损,患者脸部表情可能不再对称,出现一侧脸部表情不协调或不自然。如果发麻症状频繁出现,并伴有口眼歪斜、流口水等症状,应高度警惕脑梗的风险。
人体四肢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都是由大脑控制的,当相关大脑皮层供血不足时,会出现四肢运动或感觉障碍,最常见的表现是手脚发麻。脑梗后,由于一侧头部神经受压迫,身体一侧会突然发麻不适。如果手脚麻木出现在一侧肢体,而另一侧完全正常,就可能是脑卒中的先兆。
因脑血管病造成的麻木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麻木的发生可能没有任何预兆,可在静息状态下产生,也可能在运动或生气时产生,还有一些在夜间突然发生。如果梗塞灶较小,只损害了管理感觉功能的神经组织,就会造成对侧躯体某一部位的麻木或半身麻木。如果是短暂性脑供血不足,只会引起阵发性麻木。随着缺血性脑组织的进一步扩展,病变动脉闭塞的程度也会加重,对侧躯体、面部的麻木可由局部扩展到半身,由短暂性麻木演变为持续性麻木。
除麻木外,脑血管病患者大多伴有肢体软弱无力、头晕、头痛、视力障碍(视物模糊或复视等)、记忆减退(尤其是近期记忆下降),以及血压增高或偏低等现象。突然眩晕、呕吐、耳鸣、站立不稳也是脑血管病的先兆。
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背景等不可控因素,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心房颤动、不良生活方式等可控因素。后者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控制。久坐不动会减缓血液循环,增加血液黏稠度,使代谢废物和脂质更易在血管壁沉积,进而形成斑块,甚至引发血栓。建议白天每坐1小时就起身活动5分钟,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促进血液流动,减少血管“污垢”堆积。
高盐饮食会使体内钠离子过多,导致血压升高、血管内皮受损;高油食物则会让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飙升,脂肪在血管壁沉积。建议每日盐摄入不超过5克,提倡适宜人群使用低钠盐;少吃油炸食品,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
生气、焦虑会使身体释放大量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导致血管收缩、血压飙升。这种变化易使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恶化;长期情绪波动还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平时可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血管反复经历“过山车式”的情绪刺激。
严重打鼾,医学上称为睡眠呼吸暂停,会导致夜间反复缺氧,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脏被迫加倍工作泵血,易诱发高血压、心脏病。长期缺氧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诱发心脑血管血栓形成。若出现明显的夜间打鼾,建议调整睡姿,避免仰卧,并尽早就医检查。
吸烟不仅损害呼吸系统,增加癌症风险,烟草中的尼古丁还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诱发慢性炎症反应,加速动脉硬化。研究显示,吸烟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3.5倍。吸烟者的家人吸二手烟,同样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建议积极戒烟,必要时通过药物或行为干预来科学戒烟。